不要把iPad变成iLife
(2013-04-14 20:45:45)不要把iPad变成iLife
前几天儿子送我一个生日礼物,是我一直想要的iPad。配上淡蓝色的时尚保护壳,那东西漂亮极了,让我爱不释手。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向儿子学会了几个基本功能的操作,如接受邮件,上微博,建立书库,报刊杂志库,听音乐,看电影电视,等等,等等。之后,我靠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开始了我的iPad生活。
第一件事是看电视剧,一搜索才发现有如此众多的节目可选择,找来找去,简直挑花了眼。终于选择了一部美国8集电视剧The Kennedys。我一连看了两集,完全被肯尼迪家族的传奇所吸引,他们一家的真实经历跌宕起伏,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编造出来的故事。iPad的银幕虽然比不上40寸的电视机,但放在眼前,不大不小,刚刚合适,高清晰的画面很养眼。再说那剧中人都是政府的高层领导,讲的英语极为标准,听着就舒服。顺便说一句,我选择英语电影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中的英语对话,我不喜欢动作多于语言的,也不喜欢人物一张口都是浓重的口音,对英语的挑剔就像有洁癖症的人对卫生条件之苛刻,这可能是我当英语老师的职业病。一连几天,我目不转睛地盯着iPad, 连孙子叫我和他玩都听不见了,急得他连声高呼“奶奶!奶奶!玩呀!”我才恋恋不舍地关机。平时,我可是孙子招之即来的忠实粉丝。看了电视剧,又听音乐,连续读了The Economist的数篇文章,要做的事可真多,iPad几乎不离手。这样的日了过了几天。一天,杨立民老师打来电话,说出版社要求我们修订《现代大学英语》5、6册,他分配我看一堆文章,挑选能作为新课文的选篇。这才打断了我的iPad新生活,把我拉回到了生活常态。现在,我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读书,偶尔拿出iPad调剂一下,这种感觉很好。
回顾了这几天自己的变化,我深深感到,iPad、iPhone、iTouch等等电子产品是很容易让人上瘾的。几个月前,外研社组织讲座,邀请我和杨立民老师给从外地来的大学生讲如何学好英语。杨老师先讲。他的演说之精彩是许多英语院校老师皆知的,因为他的观点新颖大胆,分析总有独到之处,并常有惊人之语,更难得是他的幽默感常常引起阵阵笑声,听他演讲绝不会乏味。这一次,听众都是90后本科生。我坐在他们旁边,注意到听众里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低着头,专注地摆弄着手机,不知是玩游戏还是上网。总之,对他们来说,手中的这个小东西比讲台上的那个大活人更吸引他们。这次杨老师的演讲依然精彩,但一部分听众的注意力完全被手机占有,他们的耳朵犹如塞了棉花,杨老师说了些什么,他们一点儿没听进去。这情景令我意外、无语。
再看看我的孙子。六岁的他应该是最爱在外面玩耍的年龄。爸妈给他购置了全套的户外运动设备:小自行车、轮滑、滑板,等等。但每一件都只有三天的热度,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唯对被他称为小本本(爸爸的iPad)的喜爱始终不衰,那上面的游戏永远玩不腻,玩够了一个,又下载一个,永不休止。外面的空气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叫他到院子里玩,他紧紧抱着iPad说,“我不去,我不想到外面玩。”可是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做完功课就迫不及待往外跑,天黑了都不着家。现在的孩子怎么变了,轰都轰不出去。
听说,现在流行宅在家里。不仅不出门,连沙发和床都懒得下,抱着iPad,可以不挪窝地在家呆上一天。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可以通过iPad实现,手指轻轻一触摸,就可以读书、读报、娱乐、交往、购物、查询任何信息 ……。
这让我不得不问,iPad这玩意儿是好还是坏?思量了一番,我的结论,是好。iPad 以及各种款式的手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开辟了无数功能,使世界的距离缩小,增加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使得生活变得便利。总之,好处说不尽。iPad是美国科技创新的产品,它体现了美国价值观:充分的自由与大量的机会。但是,一个有头脑的人是善于选择的人,他/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适合自己,而不会盲目,不至于在自由与机会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是的, iPad提供我们无数的选择,但这不等于说,它的所有功能、所有的游戏,你都必须体验。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尺度,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荒谬。iPad本身虽好,还要看你如何使用它。过度使用会走向反面。所以说,有了iPad,你照样可以经常与朋友们聚会,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吃饭、聊天;你照样可以去音乐厅体验现场带来的艺术魅力;你照样可以上图书馆,在一排排的书架中徜徉,抚摸着散发油印香气的书籍;你照样可以在周末登山、穿越,呼吸新鲜空气,观鸟飞,闻花香;你照样可以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 。充分利用iPad的功能可以使你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多彩多姿,而不是单调。你不必整天抱着它不放,不要把iPad变成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