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事件中的媒体癫狂
(2008-12-12 12:41:57)
标签:
国美黄光裕黑社会媒体报道财经 |
某主流新闻门户网站在关于黄光裕事件的主页上有一条新闻标题为“黄光裕背后的‘黑社会老大’”,并且被处理成醒目的红色,放在重要位置上晒了至少两天以上。我完全是在震惊的状态下点击这个标题,难道又有什么重大内情被某个勤奋的媒体记者扒了出来?
我看了这报道文字后感觉上当了。这则新闻所表达的内容,与它的标题告诉读者的含义完全是两码事情。新闻内容顶多是一些陈年旧事的“重提”,惟一从字眼上可与标题印证的是一个现在众所周知的故事:某个曾接受黄光裕聘用面试的人,坐在黄光裕对面,黄光裕猎人一般的眼神让他感到恐惧,面试者有一种面对“黑社会老大”的感觉。这样的细节,仅仅只是在描述一个面对过黄光裕的人的某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可能因感受者的个人心态或者他在表达上的夸张而扭曲事件本身。这样一个被无数故事讲述者重复引用了不下百遍的小故事在这里又一次被引用,并且相关内容的小标题为:“黑社会老大?”虽然后面加了个问号,但为这样一个故事添加上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的主创者如果不是存心误导就是说明他的智力有问题。这严重违背了一篇报道对基本事实的起码尊重态度。
而且小标题上的猜测和引导性判断,在新闻稿大标题中又被进一步放大成确定的信息:黄光裕背后的黑社会老大。
这篇文章的标题完全脱离了稿件内容里所表述的事实,非常令人难以置信这样一篇文章竟会出现在这样的主流新闻网站上并且被隆重推介。文章中的链接说明此文来源是另一个重量级新闻网站。
无须多加解释,这是无中生有的造谣。如果国美公司或黄光裕的代理人要对这篇文章进行起诉、追究文章作者及发布者的责任的话,我毫不怀疑,他们会为这种轻率的信息舔尝苦果。
而事实上,自11月下旬黄光裕事件发生以来,整个中国的媒体以及互联网完全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如果把11月称为新闻界的“黄光裕月”,我想一点也不为过。一些媒体在关于黄光裕被查以及围绕黄光裕的形形色色的细节暴光上,不遗余力,惟恐落后。2006年就曾独家披露黄氏兄弟贷款门的《财经》杂志,更是毫无悬念地在12月初出版的杂志里,将黄光裕事件作为了封面报道。尽管整篇洋洋洒洒的报道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新信息曝光,主要在于对黄光裕的问题发家史从逻辑线条上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但这篇文章仍不失为所有关于黄光裕事件报道中,相对客观权威,值得信任的一篇报道。
而更多媒体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只要知道了一点点关于黄光裕的事,哪怕只是无法求证的传闻,都一股脑地写到文章里,当作新闻予以发表。全面综观黄光裕事件的报道,可谓洋洋大观,泥沙俱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其实很少,更多是传闻,是猜测,是还没有被定罪的情况下就对“罪恶”的道貌岸然的舆论审判。
已经有人在质疑众多媒体在黄光裕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墙倒众人推”效应。我觉得很多媒体是在打“死老虎”,老虎活着的时候不敢惹,不敢碰,一旦出问题,病了,貌似是死定了,这个时候猛力地打,以博得观众的喝采。
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这一场由黄光裕的个人悲剧导致的媒体盛宴里,媒体疯了,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分食”这顿大餐,拼命博眼球,一个比一个大胆地抖出“猛料”,比如上海一家报纸连篇累牍地推出了洋洋上万言的所谓纵深报道,并率先曝出诸如“问题资金700亿”这种具有独家效应的信息。而据悉该文不少大胆的信息是南方一家严肃大报的记者获得的,但由于他们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求证,最终舍弃未用,而上海的记者从南方大报记者那里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他们“勇敢”地进行了发表。
拿不到猛料的媒体,不惜把别的媒体不敢用的猛料用上。什么猛料搞不到也不甘心“炒现饭”的媒体就拼命地扮演舆论审判庭上的“法官”,最恶劣的,是如前面所提到的,制作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标题。
要说这反映出国人的什么性格,我倒觉得不必上纲上线到这么高。其实这反映的更多是媒体的疲弱和饥渴,是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下,弱小的媒体对一顿“丰盛食物”的本能式疯抢。那么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蹦出来,负载着投资者对金钱回报的渴望,传媒市场已经变成一个“僧多粥少”的市场,尤其是一些拼了命也想要在财经传媒界迅速搏出位、立下足的新办财经媒体,更是希望借助“首富倒台”这样的巨大戏剧般的题材,来充分吸引读者。新闻的起码规则,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在这个时候,都被让位于“抓住眼球”这一目的了。企业家有原罪,那么,媒体有原罪吗?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很多媒体的这种“闻腥起舞,奋力争先,破守底线,放弃原则”的行为方式,即为媒体的原罪。有的时候,这种原罪冲动可以被掩饰得很好,他们甚至可以声称是为了“新闻正义”。
我理解现在媒体竞争多么激烈,但我还是希望多多地看到能够让人信服、让人尊敬的深入新闻报道及基于客观事件的优秀故事讲述。黄光裕事件不是不可以关注,是的,新闻界应该拥有自己的立场,并拿出勇气,拼命拿到真实的内幕新闻,哪怕那种内幕对一个有靠不正当手段发家嫌疑的企业家来说是毁灭性的。但一个基本的底线不能忘:不能偏离事实的底线,不能造谣,不能误导。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国美及黄光裕只要对一些存在误导和造假之嫌的新闻报道感到愤怒,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话,那么,有不小的一批媒体会倒霉的。
发生在最近这大半个月的黄光裕事件,让我看到了媒体“随意性”力量的可怕。以前常常听人说,一篇媒体报道如何摧毁了一个强大的企业。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的超级传声筒和放大器的年代,这种力量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