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和曾经的青春

标签:
李普曼李普曼传新闻学专栏作家美国世纪校园 |
某一天蓝狮子的王留全在MSN上蹦出来说:“可以给你打个电话吗?”
电话过来,王说,要用到我曾经就李普曼写过的一段逸事。因为,蓝狮子推出的再版《李普曼传》正处于后期编辑阶段。
我那段逸事不是什么光彩事。大学毕业的前夕,我决定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得到我割舍不下、而且注定在大学毕业以后也很难得到的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李普曼传》,这本198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砖头式的外国名人传记。我在毕业前夕从学校图书馆借出这两本书,然后告诉图书馆,书丢了。自然,我认赔。两本书共赔了20元,与书籍的定价相比翻了好几倍,但与当时的市价、尤其是与这两本书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这点代价不算什么。如果说得难听些,其实就是我从大学图书馆“偷”出了这两本书。
后来与许知远,一位拥有极庞大小女孩粉丝的超级写手,在一次闲聊的过程中得知,他老兄原来在大学毕业之际跟我干过完全相同的勾当!(他偷的书的数量好象比我多得多,这说明他对书的占有欲比我更强)
天下竟有如此雷同之事。
读大学的时候根本料不到,一本砖头式的《李普曼传》竟然在那么多热衷于新闻的青年人当中产生了那么深刻的影响。现在的著名财经作家兼财经出版人吴晓波,当年也是因为看到这本传记而决定从事新闻职业的。吴晓波称李普曼是他心中的大师。崇敬李普曼的人还有许多。我记得有位曾经很红的网络写手萧十一郎也写过对李普曼的类似情结。
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李普曼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身为蓝狮子老板的吴晓波老师向“精神导师”致敬的这本再版《李普曼传》注定不会有太大的销量,它的近70元的定价也与当年那本朴素的《李普曼传》相去甚远。但这本80万字、比较难以读懂的传记,其温暖人心、激发梦想的魅力并不难看到。许知远也好,吴晓波也好,现在均已是新闻界新生代的扛鼎人物。像我这样默默无闻但也受到李普曼影响的年轻人,估计也会有不少。希望新版《李普曼传》的出版,能够激起一个回响,让我们看看李普曼,这位为美国人指点江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公共知识分子,究竟在中国还有多少潜水的粉丝。
我原来从学校借出的《李普曼传》是一本失去了原有封面的残破书籍(图书馆用牛皮纸给它再造了一个封面),虽然这是当时图书馆书架上若干本里保存质量最佳的一本。后来我的一位哥们因为听到我讲李普曼的次数太多,他禁不住也成了李普曼的粉丝,一次在北大的周末旧书市场上,他竟然淘到一本封面、封底完好无损的《李普曼传》,只花了5元钱。为了表达对我的感谢,他提出将这本完好的《李普曼传》换我那本破损的《李普曼传》,我欣然同意了。现在,1981年版的那本《李普曼传》,完好无损地排列在我的书柜中,见证着我在青春时代对这本书的狂热。
大学四年,这本书是我借出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记得那是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位很有魅力的陈海春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李普曼传》这个书名,我便到图书馆将它借了出来,美国人的那种传记文字特有的魅力,以及李普曼强烈的个人魅力,使我不能无动于衷。但是在大学期间,由于我的浮躁,前后大约借出10多次,没有一次把本书通读完。最深入的一次是看了刚刚过半的内容。
不过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许不需要通过通读它来体现。它赋予我以某种期待,某种情结。凝聚着我青春期的梦想。那时,李普曼式的人生,在我年轻的心中,代表着一种值得期待的完美境界。
大一的时候读这本书,对于美式长句里所渗透的丰富信息和思想,还有些理解上的吃力。到了大四及后来,则充分感受到整本书里叙述方式的无可挑剔的美感。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无疑是位杰出的叙事者,他用他的语句将一个并不能马上吸引住人眼光的人生,描述得生动无比,让人充满渴望和憧憬。
随着解读的深入,李普曼也在我心中建立起了大师一般的形象。记得1998年在抗洪前线,我由于替父亲到随时可能就要决堤的堤坝上劳作并进行24小时值班,晚上与其他的守堤者一起躺在露天大堤的席子上,虽然身上严实地裹着床单,但蚊子的密集进攻还是让人无可逃避。夜不能寐苦不堪言的日子里,幸好带着这本《李普曼传》,我便到昏黄的路灯下看上几页,马上,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人生便展现在眼前,让我忘记了眼前的郁闷。沉浸在李普曼的世界也让我产生一种年轻的虚荣感,感到自己与堤坝上的那些人有着内在的不同。
现在,李普曼也是我欣赏的一个人物,但他的魅力在我心中已经褪色不少。李普曼所代表的那种魅力和境界,已经并不是我如饥似渴的对象了。我没有沿着李普曼式的路前行。这是不是我今天不及吴晓波和许知远两位师兄那么成就卓著的原因呢?(哈哈。)
但是,李普曼这个名字,将伴随我的青春记忆,被永久写进我的脑海里。它曾经构筑了我飞扬的青春之梦。
如果没有这样一本书,这样一个人,我的大学生活,将失色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