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冯仑看不到王石伟大的“阴部”

标签:
财经野蛮生长冯仑王石牟其中民营企业心灵史 |
前几天,我问中信出版社的蒋蕾,冯仑的这本《野蛮生长》卖了多少册。
蒋蕾说:30万册。
去年12月出版,至今不到一年。这个数字应该是冯仑这种级别的出书者的正常表现。
这本书的至少一半内容可以让你愉快地读完。冯仑在企业圈里有“段子冯”的称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这位段子大王用无比诙谐的语言,兼一个30年民营企业发展的见证者及操作者的角度,来回顾中国民营企业30年的“心灵史”。
关于原罪的论述是这本书里最深刻的地方。中国一代民营企业家从无到有,借债发展,为了在还债的基础上还能让自己不断做大,必须在选择项目时,选择暴利性项目,并在操作项目的方式上采取“豪赌”的风格。赌赢了自然成为大赢家,而一旦赌输,则全军覆没。这也是为什么早些年的一些大亨刚刚浮出水面便“落马”的深层次原因。当然,为了赢,“赌徒”们做生意的方式也无所不用其极,拉拢他们能够拉拢的政治资源为我所用,制造一些官商勾结倒手国家资源的案例,也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在腐败案件中倒下的原因。
讲述离当今现实隔得太近的历史,可能都很难逃离“越远的历史越生动,越近的历史越肤浅”这一怪圈。吴晓波回顾中国30年商业历史的宏著《激荡三十年》下卷明显少了上卷的那种厚重感和巨大启示意义,在企业家著书立说方面开先河的王石,他的大著《道路与梦想》,同样也是讲早期故事的上半本无比生动,而下半本则有些味同嚼蜡,像是企业公关部门攒出来的公关稿。《野蛮生长》也面临这种问题。如果这本书都能保持最深刻的内容的那种水准,比如第一章《原罪》,那我毫不怀疑这本书将会成为一部经典。当然,我只能是假设了。因为企业家的聪明会让他们在讲出早期的一些真事的同时--那毕竟年代久远已经不会伤害到谁--必须“为生者讳”,所以对近期故事的讲述要么春秋笔法,要么拿架子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或无关痛痒的人与事了。我最不能认同的是冯仑在这本书里浓墨重彩地写到与企业慈善、企业公民相关的内容了。拜托,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现在仍处于疯狂“攫钱”的阶段,远未到从内心里把“给予”作为自身存在的重大意义的时刻。现在的所谓慈善,若不是出于外部压力,企业公关需要,那也是一部分企业家出于“小情小爱”玩票的性质,跟买游艇,打高尔夫,登山,重走玄奘西行路的性质差不多。所以,对于所谓企业公民,我想,闭嘴或者略而谈之,是比较开明的态度,大谈特谈,俨然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已经到达的一个发展阶段,则是有些装大尾巴狼了。
总体而言,《野蛮生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觉得它远比10本记者弄出来的企业传记价值要大得多。毕竟,记者,再聪明再专业的记者,他不可避免的弱点是他的视角是由外向内,从外围慢慢去试图接近并了解事情的真相,有些真相是永远也了解不到的。甚至有可能了解到的事情与真相本身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记者只能提供一种由外向内的视角,其可信程度与记者的立场及认真程度,以及他对该题材的掌握程度戚戚相关。
而《野蛮生长》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视角。作者以20年的创业亲历为主线,以他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了解为延展,写作了一本极其内幕化的书。只要这个作者立场没有问题,比如不是为了美化自己和自己的企业而著书立说,通常来说,其价值是记者作品所无法替代的。用冯仑自己的话说,别人看“伟大”,是从外表看的,外表无比高大无比光鲜,而冯仑由于自己的个人思想经历,他是从内部看所谓“伟大”的,他不是被“伟大”迷住,被“伟大”征服,而往往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看“伟大”的另一面。至少作为企业界人士,他不像记者只能看穿着衣服的“伟大”,记者要想解剖“伟大”必须努力去剥掉套在“伟大”身上的一层层衣服,最后看到真相。冯仑的优势是他能看见光着身子的“伟大”,用他的知说,他看到的是“伟大”的阴部。
看到“伟大”的阴部。是的,只有能够看透“伟大”,能够看到“伟大”的阴部,你才能说你真正了解了“伟大”。这也正是每一个尝试为“伟大”著书立说,或者进行新闻报道的记者所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如果不能撕下“伟大”华丽的外衣,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去撕下“伟大”的外衣,而只是站在他的跟前观察,或者跪在“伟大”的脚趾下讴歌,那这样的作品注定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影响力。
这本书里面,冯仑用两章写了近30年的两个标杆式企业家,一个是带负面效应的牟其中,一个是带正面效应的王石,应该说冯仑写的正是他熟悉的人物,前者是他曾经的老板,后者曾经是他经商方面的兄长,指导者,后来成为玩到一起的伙伴。对于牟其中应该说冯仑写出了“伟大”的阴部,有点类似上个世纪初美国的“扒粪新闻”先驱者,“扒”了一把他前老板的“粪”,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90年代初那个商界悲剧人物的真实面目,并解读其命运的必然性。
而对于王石,应该承认,冯仑也是从他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了王石身上的一些突出特点或者称为优点,比如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极清醒的头脑,按照冯仑的判断,还有他对物质诱惑的天生免疫力--冯的书中写到王石不爱钱,散财连眼都不眨一下的若干事例,王石是一个特例独行的人,正因为他身上的这些特点,才有了今日的万科。
按照冯的“阴部”理论,王石简直没有“阴部”,或者说,他的“阴部”也光辉无比。尽管冯仑对王石并没有采取肉麻的词汇,但整本书中多次提到王石并专门以一章的篇幅来集中描写王石,我们看到的却简直是一个神一般的王石。没有看到他的任何缺点和阴暗面。这显然不符合冯的“阴部”理论。
难道王石真的没有任何缺点需要提出来供讨论供警醒供预警?还有,任何一个今天看起来成功的企业,我们很难去相信它就是一个人永远清醒永远不犯错永远都有战略瞻性导致的结果,我宁愿相信,它是一部分运气,一部分决策者的能力使然,另加一部分阴差阳错的产物。对于王石身上的复杂性及万科这家企业的复杂性,冯仑显然缺乏解读。另外,为什么王石会如此迥异于大部分商人,别人都想当老板,王石一开始就只想当职业经理人,别人都想敛财致富,王石却对物质财富不是那么看重,如果说这些都是真的话,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王石为什么会违反人性的常规,达到这样一个境界的呢?这更应该是冯仑多多加以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谈的是民营企业家的“心灵”,王石“心灵”很美基因很优良,那这种美是如何铸就的,这种基因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关于王石的解读,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它披露了不少细节,却并不深刻。从这方面讲,冯仑又显得并不比一个隔着衣服看“伟大”的记者高明多少。是“为生者讳,为朋友讳”的因素使然呢,还是因为走得太近丧失了独立观察力?这个事情,也许只有冯仑本人最清楚了。
可能,的确需要一点距离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观察。哪怕是观察“伟大”的阴部。牟其中与冯仑隔了时间上的距离,所以冯仑观察得清楚。他对于王石则没有这个距离。
不过,让我们所有致力于关注“伟大”、研究“奇迹”的故事讲述者们,都记住冯仑在《野蛮生长》里的这句伟大的提醒吧:看到“伟大”的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