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ini出版=1人编辑+博客营销

(2006-06-11 09:35:01)
mini出版=1人编辑+博客营销
一个人的出版机构能走多远?
 
  今天,竟然花了不少时间在网上关注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张立宪。近40岁。河北人。做过记者,编辑,办过娱乐报。这个男人去年下半年赋闲在家,准备重新找工作之际,忽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操作理念,来出版一套丛书。丛书的名字叫《读库》,“阅读仓库”之意。
  按照张立宪自己的话说,当这个念头闪过脑际时,就已经接近一个成熟的计划。丛书的稿件风格,装帧形式,开本大小,版芯,以及如何营销等等细节,都已经清晰地浮现在脑海。这个男人是一个新闻从业老人,对于出版有着足够的职业性敏感,而且,关于这个丛书的创意以前即使没有成形过,也一定有过相当充分的潜伏酝酿期。
  大半年过去了,系列丛书《读库》已经出版了三本。张立宪的计划是一年出版6本。相当于一本双月刊的出版频率。以前在书店,我见到过类似的书籍,它们是没有期刊刊号、也不像期刊那样刊载广告的“编外期刊”,它们以书号出版,走的是图书销售渠道,定价也往往符合一本书籍的成本与回报需求。在国外,这种出版物有一个词叫MOOK(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的结合),据说在日本这种出版物还占有相当不错的市场份额。在我印象中,许知远就编过这种丛书,好像叫做《悦读》。
  张立宪的《读库》我还未来得及见到。甚至张立宪我也是今天才听说——在《经济观察报》上关于“世界杯”的文章里,有一篇文章谈到,张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几篇跟世界杯有关的文字,引得网络四处转载。报道称张为“独立出版人”,引得我产生兴趣上网搜索关于张的信息。于是,看到了张作为独立出版人的理念和作为。我的行为,应该是web2.0与体验经济时代一个典型的体验与传播事件。
  张如此富有热情地从事一套丛书的独立出版工作,让人相信他在坚持一份理想主义的有品质事业。按照张的说法,《读库》刊载5000字至5万字之间,充满真实感和客观色彩的文章,以人物纪实为主。这样的文章报刊刊载嫌太长,出书又嫌太短,处于尴尬的传播地位,但又不乏有深度,有质量的好文章。由于没有看过到《读库》,不好说在这种定位下《读库》到底被打磨成怎样的风格,但看得出张走的是品质路线,他希望这套丛书力避当下传媒文字的浮躁,具有长久阅读价值。我猜想,在张的出版理想的形成期,他一定被美国《读者文摘》这样的杂志佳话感染过。
  这个近40岁的男人将至少一个阶段的人生寄托在这样一件多少有些边缘性的事业上。一家大型出版社每年要出版数百本书籍,各种书籍正迅速被制造出来并投入市场抢占读者眼球的今天,这样一套坚持品质,多少显得过于高雅的丛书不会太耀眼,有可能在新书大潮中被淹没。这个男人看上去并不富裕,他不应该算是玩票。据说出版这三本书他已经几次从朋友那里借钱。书籍的投资当然不会很大。尤其对于这种首印仅1万册的图书。但据他自己讲,这三本书目前理论上已经“扭亏”,但鉴于回款环节的问题,实质上还是处于亏损。张立宪认为半年以后他的丛书会开始盈利。据他讲这套丛书已经得到一个越来越大的读者圈子的推崇。而对于这套丛书所可能形成的长期读者圈子效应,张显得很乐观。最基本的信心之源是张对丛书品质的自信。
  张的聪明之处是利用网络的力量来传播他的产品。一些门户网站展开对张的访谈和报道。而张的博客——他拥有不止一个已被经营得人气颇旺的博客——成为书籍营销平台。张不仅聪明地将他的博客副标题起名为“一本书和他的成长过程”,引得登录他博客的人不断关注这本书的历程,对之产生感情,而且张还对每本书的制作过程进度,在他的博客上进行“直播”。比如我就在他的博客中读到,他将最新的书稿交给编辑,自己坐到一旁享受人生而编辑开始披阅稿件的情景。这有些像“开放厨房”效应,更加引起网友对本书最终产品的关注。而且张的博客也很直接地成为书籍的一个营销平台,读者可通过博客进行邮购,并查询订购情况。据说张已经从自己的博客上收取了几百个订单。
  无论如何,张立宪通过他独有的方式打造的博客营销平台,的确令我有耳目一新之感。而web2.0时代网络口碑传播与人际推荐效应,并因此而产生的病毒式传播能力,使得张的丛书在运作一段时间以后成为一个畅销品牌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如果他的丛书的确对于一批人来讲具有过人之处的话。
  另外,张还将当当网作为独家网络分销商(当然他自己通过博客进行的营销应该算个例外)。当当网的影响力及分销能力不可小视:据说全译本《洛丽塔》的销量有大约1/10是在当当网上完成的。当当网的分销能力可能已经超过任何一个网下大卖场。作为独家网络分销商,当当网将《读库》放到首页上进行推销。
  张寻找的出版社是北京一家不算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社中负责此书项目的编辑是张的朋友。尚不清楚张与这家出版社的具体合作形式及利润分成方式。我猜测,他们采取的是合作出版模式,出版社负责主渠道分销,张从二渠道获利,但张本人实际上并没有掌控二渠道,网下销售部分,张是委托给专门的发行商来做。他更多是一位内容策划者。他的获利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营销能力,他对二渠道的控制能力,及他对应收款的回收能力。
  张信奉节俭主义。目前两个月推出一本的丛书的创意策划、组稿审稿、文字编辑工作完全由他一个人承担。这个干劲十足的男人是个真正的自由职业者,他将自己的时间分为三段,一段用来工作,一段用来社交,一段用来营销他的书籍。这并不是一个整天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的男人,他的朋友众多,“饭局”连连,似乎可以保证他与外界保持畅通,他的稿源也可以源源不断。一个人完成整个一条龙作业,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支出,使其得以低成本运作。这个一颗脑袋一双手包打一切的男人,瞧不起传统出版社那种“各管一段,出了问题大家互相怪罪,将问题推个干净”的作风。他将一个人的运作视为效率之源,成本支出最小化之道。这样的“个体作坊”方式,是一种暂时的策略还是永久的格局,尚不得而知。张现在没有扩张的打算。他称自己不是个在出版方面多么有野心的人,他只是干着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这个河北汉子,有些像一位现代的唐·吉诃德,他要与现代传媒的浮躁,垃圾化现象作斗争,为潜在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份他亲自调制的富有营养的阅读大餐。他的武器,除了他所坚持的品质主义,他对丛书的定位策略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营销。
  这个男人能走多远?他能够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打造出一个赚钱的畅销图书品牌吗?这个答案只好留给时间。来源:吴阿仑博客www.et-8.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