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报大人
报大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49
  • 关注人气:5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心中都应有一套麦肯锡方法

(2006-05-30 13:26:44)
人人心中都应有一套麦肯锡方法
 
书名:麦肯锡方法
作者名:埃森·拉塞尔
出版者:华夏出版社/McGraw-Hill
出版时间:2001年1月第1版,2003年3月第12次印刷
可读指数:人人心中都应有一套麦肯锡方法
 

  麦肯锡是世界上最具知名度的管理咨询公司。同时也因为其行事低调,对业务进行严格保密的原则,而显得神秘无比。所以《麦肯锡方法》这样的书引发洛阳纸贵效应便也可以理解。更何况,书名直接将麦肯锡的致胜秘诀进行兜售。据说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中文版后,销量达到40多万册。至少我手头这一本已是第12次印刷。
  实际上,这本贩卖麦肯锡“专业主义”资源的小册子,是一盘小甜点,一杯兑了水的果汁,在麦肯锡工作过几年的作者将这本书写成了一本带一定专业色彩的励志作品,一本关于如何提高思维效率的大众读物。甚至出差要带哪些用品,在就项目进行访谈、资料搜集工作,或者向客户、老板汇报项目进展时要注意些什么,本书都有语重心长的“辅导”。它不是一本真正分析管理思想及方法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白领“自我修养”的选修课教材。  
  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咨询业怀有热情和好奇甚至想投身进来的人,无疑都可以是它的读者,但任何想改进自己思维,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成功实现职场爬升的人,也都可以从这本小册子中获得启发。
  毕竟,这是一本拿麦肯锡方法在说事的书。它的教育启发意义由此产生。
  作者声称除了自己拥有在麦肯锡几年的切身经验外,还采访了几十位麦肯锡“校友”。但据我估计,作者为写作本书而采访过的麦肯锡“校友”能有十几位就不错了。
  麦肯锡的威力无疑是由马文·鲍尔(将麦肯锡打造为现代管理咨询集团的人)从上世纪30年代起逐步奠定的。麦肯锡方法很大程度上便是马文·鲍尔的方法。只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套方法已经由马文·鲍尔的个人灵感和感悟,转化为一个集团的哲学,理念,方法论。《麦肯锡传奇》一书比较清晰地讲述了马文·鲍尔的价值观及方法论如何塑造了现在的麦肯锡集团。麦肯锡在商界取得目前地位,的确有一套非凡的观念及方法在起作用。
  这套观念及方法的最基础部分是:尊重事实,崇尚思考,解决问题从事实入手。麦肯锡每进入一个新的客户项目都是从事实调查入手的。尽管这是个基本的常识,但实践也证明,不尊重事实,看不清事实的企业,实在是太多而不是太少。大而化之地讲,任何一个公司崩溃或事业失败的悲剧,最后都可以归因于:忽略事实。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提出方法,是麦肯锡的核心任务。作为专业的问题解决者,麦肯锡遵循马文·鲍尔的一套方法论:尊重事实,以假设为导向,进行结构化思考,并且MECE(互相独立,完全穷尽)。任何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科学理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结合。在掌握了一定事实的基础上,要发挥想象力,展望可能的方向,解决方法,并将它作为进一步事实调查的出发点,下一步的调查就是在证明或推翻这种假设的过程中接近最终答案,如果最初的假设被推翻,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设。在思考过程当中,无疑会借助专业知识,管理分析工具,管理思想,但就思考过程本身而言,需要做到结构化思考,而不是混乱无序思考,区分哪些是终极要点,哪些是隶属于终极要点的次一级要点,经思考提出的结论必须是互相独立的,而且所有结论要涵盖一切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为了作出一个让客户能够清晰理解的方案报告,而且这样做本身也是将问题推向最佳答案的途径。
  在进入一个项目之初,在搜集事实资料还相对有限的基础上,往往会建立一个最初的假设,这个假设将引导下一步活动的展开。人们做事情通常都是这样:初步掌握信息,得出一个初步假设的结论,然后进一步论证,随着掌握信息的深入,调整这个假设结论——如果没有最初假设,将会使后面的活动茫无目标。作为解决问题专家,麦肯锡不只是停留在直觉和经验基础上,而是将“最初假设”作为一项明确的思维流程工具提出来,并就如何定义,创造并检验最初假设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
  发现关键驱动因素也是一样。在事实调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当中,要找出那些关键驱动因素。麦肯锡信奉2/8原则:20%的事情决定着80%的结果。将注意力着重用于寻找那20%的事情是必要的。
  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麦肯锡追求方案的现实意义:即那些方案真正会为客户所执行,并且取得料想的结果。为此,麦肯锡方法中的一条是:确保解决办法适合客户,按客户的接受能力对解决方案进行裁剪。如果提供一个客户完全没法执行的方案,还不如没有这个方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麦肯锡往往只与公司最高当权派合作,以保证其方案获得当权派的支持。另外为了减少来自反对派的阻力,麦肯锡也将反对派的利益尽量考虑在内,在最终方案报告会到来之前,先将方案让可能的反对力量知晓,并获知其反应,争取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最终提出一个阻力最小的方案。这样的现实态度无疑对于任何人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麦肯锡方法还有一条是“电梯原则”,要求你能在乘电梯的30秒钟内以最简洁的方式向客户汇报你的解决方案,让他留下一个深刻印象。这无疑也是公司生存的必杀技。
  身为麦肯锡咨询人,其生涯既新鲜刺激,也异常辛苦,麦肯锡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工作狂,将别人用于生活的时间和精力透支到工作中来,通宵达旦,就着简陋的外卖食品,日夜奋战,为客户拿出解决方案。就麦肯锡的工作程序,工作特点而论,我感到它与我曾经有过的财经记者生涯有几分相似。不用说,咨询人和记者一样,都会面临不断进入陌生新领域的新鲜刺激和尴尬。作为财经记者,必须迅速成为新报道领域的“专家”,短期内获得最大量有效信息,通过案头资料研究建立起一个最初假设,然后通过海量采访去证明或证伪这个假设,并逐渐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一一篇深刻且动人的报道。在拿出最终成果前夕,记者也是顶着巨大压力,通宵达旦地奋战。记者和咨询人一样,进入一个新的报道领域时,常常会遭到别人或采访对象质疑,他们怀疑你的专业性,这时候你必须有十足的自信,和认真钻研的精神,最终,你可以通过自己扎实的准备工作,及相应的领悟能力,迅速成为一个“专家”,你通过大量掌握事实,通过大量访谈来弥补缺少专业生涯所带来的短处,比如直觉力的缺乏,但作为一个“外行”,作为一个角度完全不同的人,你往往也会产生许多独特的理念,判断。而这些理念和判断,有时是所谓内行人无法看到也无法得出的。所处位置不一样,是“外脑”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换个角度反而能看清问题。再加上外脑拥有一整套方法论,相信在很多时候,咨询人只要是尽职尽责地投入一个项目,他们是会得出令客户满意的答案的。
  作者还有一个有益的建议,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太过于追求细节上的完美。有时方案大体上都确定下来了,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有的人还是喜欢不断穷究细节,比如找出报告中可能的每一个错别字,为打造一份完美的报告他们不惜花费巨大精力。作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在吃力不讨好。进行努力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在最后关头,花太多时间进行这种细节的完善,有时也许必要,但大多数时候,也许还不如让自己放松一下更好。
  另外作者也告诫大家研究资料时不要太求穷尽,他为此打了一个比方说:“不要试图去煮沸大海”,因为大海是无法被煮沸的,也没这个必要。资料够用就行。我认为这两条建议都是很好、很实用的建议。来源:吴阿仑博客www.et-8.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