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伐檀》读后

(2013-03-08 08:44:28)
标签:

金奕政

教育

文言文

古文

分类: 教育

《伐檀》读后

金奕政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篇,原是魏国的民歌。那个时代,还是奴隶社会,离现在约有二千六百多年了。在魏国,象在其他的国家一样,社会上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劳动人民间的矛盾。劳动人民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担负着最艰苦的劳动,牛马似地从事耕作或畜牧;农闲时还要替主人砍伐木材,制造舟车,纺织布帛,裁制衣裳,建筑房屋城堡,担任一切劳役,必要时还得出征作战。他们的劳动成果都要献给主人,自己经常过着忍饥挨饿、无衣无的生活,而奴隶主却可以不劳而食,坐享其成。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自然会产生一种反抗的情绪,这就是《伐檀》一诗的社会背景。

   《伐檀》描写一群劳动人民正在为主人砍伐檀木,作为制造车辆的”“的材料。檀树是一种很坚硬的木材,得用很大的力气去砍伐。坎坎是用力砍树的声音。诗篇一开始便写大群劳动人民尽力在坎坎伐檀,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经过一阵辛苦的劳动,把砍倒的树木运到水口,放置在河岸旁。正当他们拭着汗水在休息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这样辛苦为的是什么。他们不但怀疑眼前这项工作的意义,而且对他们一向从事的打猎、耕地等劳动的意义,也产生了怀疑。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猎,可是打到的野兽必须送给主人;他们一年四季忙碌地耕种,可是收下的粮食必须上缴给主人。为什么辛勤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自己劳动的果实不能归自己享用?相反地,那些剥削者既不种地,又不收割,却在仓库里屯积着大批的粮食?既不捕兽,也不打猎,而院子里却尽挂着许多野味?为什么那些不劳动的人倒可以任意享受呢?于是他们愤愤不平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稼不行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十分明显,他们是不甘心受人剥削受人压迫的。诗里提出这样的问题,就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反抗情绪。这种阶级意识,尽管是原始的,但仍然是鲜明的、强烈的。最后,他们愤慨地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对剥削者的嘲讽和斥责。因为君子本是剥削者的自称,表示自己高出在劳动人民之上,占有优越的地位;劳动人民看透了他们的无耻和贪鄙,就用他们自夸的话去痛斥他们。意思是说这帮白吃饭的统治阶级,全是懒汉、强盗,没有一个好人,根本不能称为君子

    这篇作品揭露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活穷困不堪;奴隶主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谷物满囤,野味满院。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之下,劳动人民对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就发生极度的憎恨,是极其自然的,因此,他们直接指斥的口气也是很严厉的。全诗充满着愤怒的反抗情绪,强烈地反映了当时被奴役的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怨恨。

  再从形式上看,《伐檀》运用了环境气氛的描写,抒情气氛浓厚,形象鲜明。河水清且沦渏等三句,一方面写出劳动环境的优美,另一方面又暗示连这个优美的环境也不为劳动者所有,反而叫他们置身其中为统治阶级做牛马。所以愈是写环境之美,愈是衬托出他们劳动之苦和心情之怨恨,这样写景对阐发主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诗经》各篇的体裁主要是四字句,但《伐檀》的句子却四、五、六、七、八长短不一,是杂言诗体。它和诗歌作者激愤的感情是正相适应的。这说明内容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诗歌的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诗体,是富于独创性的。

  《伐檀》也采用了复沓的形式。所谓复沓,就是每篇若干章,都用同一形式反复吟咏,中间只换了极少的几个字。如第一章中句末的”“”“”“”“”“诸韵,在第二章里改押为”“”“”“亿”“”“,在第三章中又换成”“”“”“”“”“。其余语句则完全一样,前后反复了三遍,晕得章节和谐,韻调自然,使人反复吟咏之后,感情回荡,印象深刻。这种形式,直到现在,还流行在民歌民谣当中。

 

刊于1964425日杭州师范学院《函授通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