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教孩子面对他自己环境中的“坏孩子” 【养儿心情之 119】

(2011-04-14 22:22:21)
标签:

养儿心情

情商

育儿

分类: 【养儿心情】及文摘

如何教孩子面对他自己环境中的“坏孩子” <wbr>【养儿心情之 <wbr>119】



 

如何教孩子面对他自己环境中的“坏孩子”

 

 

咱们教育孩子讲道理、守规矩、不打人,与人友善。可是,在孩子群体中,有的孩子常常会“欺负人”、“打人”、“不排队”、“不讲道理”。每个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感到难受甚至苦恼如何处理。在这些情况下,家长的引导与训练很重要,也是情商培养的重要内容。

 

其实说那些是“坏孩子”,是不准确的,但是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囊括所有文中所说的孩子。有的孩子只是喜欢占强,有的孩子只是没有学会遵守排队的规矩,而有的孩子习惯性地打人或欺负人的。天天在红黄蓝亲子园上托班时就有一个孩子总打人,打了班上的很多孩子,还咬别的孩子。其实,只是那个妈妈爸爸有些教育不得法,或者脾气不太好,家庭环境造成的。假如到了六七岁,孩子还是习惯性打人,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样的孩子让许多被打孩子的家长心疼+头疼。

 

那么,家长如何处理这样的局面?如何引导与训练孩子面对这些情况呢?

 

 

第一,日常的社会背景知识传授。

平时教育中,要经常跟孩子交流,让孩子自然知道这个社会有坏人、有不遵守规矩和法律的人。比如,平时经常要过马路,看信号灯、走斑马线。那么,有些行人红灯的时候,也要抢道而过,首先要跟孩子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并及时地告诉孩子“那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好的行为、不安全的行为”。还有看见司机也抢红灯,也要告诉孩子那是不守规矩法律的人。通过这些,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而平和的是非观。

最近,又跟孩子聊到法律。我就开始给他上普法课,告诉他社会上有些坏人,不遵守法律,干坏事,还有的坏人打小孩、拐卖儿童,法律和警察就是专门管他们的。警察负责抓坏人,法律是处置坏人的规则,法官负责断案。

既然有了这样的社会知识,他也会认识到他自己的圈子里可能有坏人。他可以把那些老欺负人、极度讨厌的小孩归入“坏小孩”,纯洁自己的交往圈,从另一面加强其正面的友谊圈建设。我们不诱导孩子随便这么归类,事实上我们家孩子心里现在没有“坏小孩”这个概念。因为天天迄今为止的幼儿园环境、生活环境都还是挺好的,今后如果有人符合条件被他归入这个定义,我们觉得也正常。有的孩子现在的圈子就可能这样,有“坏小孩”,需要把这样的“坏小孩”划到自己的交往圈之外。

 

还有“坏大人”、“坏家长”。前几天看有个妈妈的博客,就碰到一个。他们家的孩子在幼儿园老被一个小孩欺负,同班其他小孩也被那个小孩欺负,跟那个小孩的家长交流,对方根本不讲道理、盛气凌人、仗势欺人,老师也显得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家长也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只好“惹不起躲得起”。

 

第二,面对孩子被打,要根据孩子被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

比如,A、孩子被其他小孩欺负了一小下、推了一下、打了一下,孩子自己没觉得很严重,而且事实上也没有伤情的情况下,家长哪怕感觉很难过,为孩子委屈,也不要现场做任何处理。否则,会使孩子太娇气,受不得委屈。孩子能够受一些委屈,是好事。今后的社会没有什么事事如意的。动不动就受不得委屈,很脆弱,鸡毛小事就要闹一闹,反倒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我们家天天,我发现几次,他对小朋友的忍让还是挺不错的。有时候,别的小朋友要插队到他前面玩,或者他正在玩的什么东西或游戏,别人要强夺、争抢,他就转而他去,另寻其他的玩乐。不跟人过于计较。这是很好的。

 

B、孩子被其他小孩欺负了、推了、打了,哭了,或者是因为与其他小孩发生争执而处于下风,哭了。然后来向家长求助、求慰藉。一般没有很重的身体(物理)伤情的情况下,我作为家长,坚决不许孩子哭。坚强的孩子,不许哭;有什么问题,要自己学会解决。有人说,孩子还小,没有能力自己解决。其实,忍耐、以牙还牙的回击、语言道理的回击、语言威胁的回击、报告老师或者对方家长都是解决方案。想一想,咱们从小到大,无论什么年代,有几个没有受过强势孩子的欺负的?!尤其是被高年级、高年龄的孩子欺负,家长不在时,忍受、悻悻离开是孩子最常见采用的方式。

“语言道理的回击”,是指用讲道理来解决对方,你打人不是好孩子!你什么什么行为不对我才怎么怎么!我先玩的,你应该排队,我玩完了才轮到你!这是我的玩具(我先玩的玩具),你抢玩具是不对的!

“语言威胁的回击”,说语言威胁的时候,一点都不能示弱、不能带哭相。两种威胁。一种如,你打我,我不跟你玩了/你打我,我不跟你做朋友了。另一种如:你敢打我,我哥哥是拳击队的(篮球队的),他一拳会把你嘴巴打出血、把你鼻子打歪。你敢打我,我爸爸不揍死你。这种语言,是为了自卫,为了镇住强势的孩子,怎么说都可以。

 

在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动不动就哭,会形成孩子软弱、懦弱的性格。而且、而且,这一哭,对强势的孩子一方,是一种鼓舞,那孩子可能更加习惯于今后继续用无理与武力来赢取竞争,对自己形成更加不利的形势。

 

事后,比如当晚聊天时,至多次日跟孩子聊天时,要教孩子有这至少5种处理办法,可供他选择使用。并可以再次强调,哭不是办法。

 

君子动口不动手。”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传输“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观念,让他有什么想法尽可能用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减少与小朋友的冲突。

 

C、孩子被其他小孩欺负了、推了、打了,或者是因为与其他小孩发生争执,出现了身体(物理)伤情,比如流血了,家长必须干预。紧急的,要马上送医院。不紧急的,但是又是明显伤情的,可以一边处理伤情,一边处理矛盾。轻微伤情,可以参照前款。处理矛盾要跟对方孩子、甚至对方孩子的家长、甚至其他见证的孩子一起处理。

 

这样的处理,也要竭力公正。让孩子现场感受公正、正义的处事作风。对自己孩子不对的地方,也要明确指出,然后才可以指出对方孩子的错误。不因为自己的孩子有伤,就省略自己孩子的错误。

 

即使家长当时不在现场,事后知道也要尽力了解尽量多的信息,对事故矛盾没有处理好的,要继续处理好,包括联系对方孩子家长,以防后患。家长有义务保障自己的孩子的身体不受侵害。大事出现时,父母敢出头,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D、孩子没有伤情,也忍让了、忍耐了,但是家长仔细观察,有心理阴影的,家长也要介入。这种伤害,一般是来源于经常性的针对性欺负。处理办法一是跟孩子聊天了解情况,予以积极的疏导。二是,跟对方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交流和了解。假如对方孩子还是可以讲一些道理的,属于可以交往的,就竭力促使双方化敌为友,这是最好的结果。实在无法结交,也要想办法镇住对方,让对方不要再欺负孩子。三是,跟老师做一个认真的交流,不是报告,是跟老师连续的交流,直到探讨出一个解决方案,并且要跟踪观察该解决方案的效果。

万一事情持续或继续恶化的,宁愿搬家、换园。

 

如何教孩子面对他自己环境中的“坏孩子” <wbr>【养儿心情之 <wbr>119】



 

第三,为孩子从身体、体力上增强自信。

A、经常带孩子参加运动,增强其体质,对其体力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而充分的夸奖,增强其对自己体能的自信。

B、制造一种游戏,父亲跟孩子玩力量游戏,比如干仗,包括父亲让孩子在自己身体上练习拳击,父亲要出力但要控制力量,练习拳击既要让孩子练习出拳力量,也要通过夸张的被击倒击退而使得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C、引导孩子参加跆拳道或武术训练班,强身健体,学习自卫。

 

第四,智取。

天天现在这个年龄段虽然也有可能使用,但因为这个三五岁这个年龄段,冲突不可能出现或发展到特别严重的局面,所以实践“智取”机会不多。可能六七岁以后,需要经常用到。前述的语言回击,也有智取的内容。

今后的办法是,A、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以智慧谋略取胜的故事。

B、在生活中,父母要认真观察,注意发现孩子动脑筋用智谋的表现,及时提出来予以鼓励。

两条互相配合。

 

第五,武力还击。

小孩之间,发生冲突,十分正常。偶尔互相之间武力冲突撕扯在一起,也是有的。第二条B款的以牙还牙就是指武力还击。弱势孩子的家长不要认为这是教孩子动武所以不好,正常防卫的训练是需要的。武力还击会造成三种结果。第一,从劣势转化为优势,第二,扩大劣势,第三双方终止冲突。无论那种结果,只要不发生伤情或可能发生伤情,我的观点是家长不参与。孩子自己会从中体验到力量的意义。

偶尔因为看不下去,我也会干预,终止双方的冲突。其实不太必要,主要是碍于家长的面子。

 

第六,认清自己的身份,当事人与旁观者不同。

天天受到我们用原则教育、道理教育的影响很深,所以原则性很强。但是,有时候运用原则时,对于自我角色的义务不明会招来麻烦和冲突。比如,在北京的幼儿园,老师叫小朋友们收玩具了,要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活动了,石天然看见别的小孩还在玩,他会去收人家的玩具,而不是用语言去建议,那就会导致与那个小孩的冲突。在这边,一次小英子不想去幼儿园,哭了正闹脾气呢,他就去使劲拉小英子要他正常进幼儿园,结果遭到小英子的不满被踹或推。

 

就这事,我专门跟他谈到“身份”的问题。我说,这类情况下,你只是旁观者,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执行权。比如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如果有什么不对,你只有建议权,可以跟那个小朋友说,至于他听或者不听,你都无权处置;老师才有决定权,你不要代替老师去执行。也不要去打小报告。别的小朋友的事情,你也只有建议权,说的权力,而且说一遍两遍就可以了,不能动手,那个小朋友的家长或监护人才有决定权。

 

不要把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变成当事人。变成当事人,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冲突事件。

 

 

第七,其他注意

A

孩子在纠纷中成为强势一方只要不欺负人,不要无端打击。

我们家本来就一直教育孩子讲道理,所以孩子没有打人、欺负人的行为。在游戏中或争执中处于强势方的可能性是有的,只要不出现伤情,不用太在意。

B

如果出现了需要调解的冲突,在调解时一定要客观公正地面对孩子的错误。假如自己孩子不对的,要教育孩子认错道歉;双方都有不对的,自己也要认错道歉。公正和责任、敢作敢当,是重要的素质。这对孩子的成长,今后进入社会、面对社会有很多好处。

C

在孩子的冲突中,要注意预见和避免大的伤害,否则可能给孩子和家庭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

A、在高处,坚决不可以推小朋友,发生纠纷也不可以推、有理一方也不可以推。推小朋友,比打小朋友更加危险。还好,天天从来没有推人的习惯。

B、不要动用武器。比如,不要用石头打人。第一是可能造成对方比较严重的伤情,第二是引来对方也使用武器,给自己也会带来相应的危险。

C、对方先使用武器时,不要去激怒他(不要骂他、说他),默默的走开或者躲开。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幼年时,极少发生。七八岁至十来岁孩子间,可能发生,而且那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没有家长跟随。

对于使用过武器的小孩、有使用武器倾向的孩子,此后再也不要一起玩,要回避,随时是个危险。

 

 

 

如何教孩子面对大人社会中的“坏人”、如何求助陌生人

 

1、  讨厌的人,要注意安全与躲避

2、  看起来是坏人的,要跟父母或监护人说。父母认识的人,既要保证边界也要区分交往程度。坏人脸上是没写得有名字的。父母不在身边时,要躲开看起来不好的人,不理不惹。假如陌生的大人不正常接触自己(抱、拉手……)时,尤其是父母不在面前时,孩子要知道大喊、尖叫、迅速跑开,或跑到人多的地方。

3、  陌生人中,警察、带孩子的妈妈、奶奶这些人相对比较可以信任,孩子也容易辨认。比如在公园里不小心走失,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又没有熟悉的人,就向公园办公室的人、警察、带孩子的妈妈、奶奶求助。

 

 

肯定,很多的孩子都有被欺负的经历。无论男孩、女孩,小时候被打都有可能影响或贻害孩子的一生(性格塑造、行为习惯、心理阴影,等等)。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五六岁被别的小孩打的经历,比如很多女孩长大了怕男生,或者被强暴后的沉默,比如男人怯懦小气,……都承袭有小时候留下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阴影。每一个父母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担忧。请你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父母处理得好,那孩子的人生会大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