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至第七集,心内有点小小失望。从目前来看,本剧存在三个不足之处:第一,节奏太慢,有些拖沓,每集的剧情容量和信息含量不足;其二,情节设置不合理,人物不真实,脸谱化;其三,本剧的立意陈旧,全剧核心戏剧冲突所依托的价值观设定基础薄弱,和当下时代缺乏融合。
先说第一个问题:节奏缓慢。
本剧的节奏若是放在十年前,可能没有问题。但这十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许多,影视剧的节奏也需要相应”提速“。
以当代人的观剧习惯来看,本剧节奏就显得慢:剧情推进慢,人物台词的语速慢,各种铺垫镜头和过场戏太多。每集戏实际的戏剧冲突和核心事件量很小,只是围绕着某一个冲突,反复交待各个相关人物的反应,显得扁平而缺乏跳跃。而且,人物们的反应都是通过静态的对话来完成的,在对话过程中,人物一些反应内心的特写镜头以及一些小的肢体动作过于细致繁复,铺垫过度。整个故事本应是紧张的,但呈现出的画面却是静止的缺乏紧迫感的。这也许是为了刻画人物,但对人物的刻画显得有些刻意,若能不动声色地寓以剧情之中来自然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就会更好。
眼下看了七集,总感觉剧情容量不足,每集没有讲多少具体事件就已经结束了。剧中刻画人物心理和状态的铺垫戏份太多,显得多余。毕竟电视剧不是小说,不允许有太多纯铺垫的戏份或镜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编导对剧情本身的表达力信心不足,所以需要刻意用镜头和繁琐的对话来加以解说和强化。这会导致观看时感觉”累“;
再说第二个问题:情节不合理。
本剧有很多剧情的逻辑不严密,缺乏合理性。前七集的剧情主要集中在国君、屠岸贾、赵朔的三方博奕上。国君显得有点没智商,不似一国之君;赵朔像个纸片人,没有立体感。这两个角色都有点单薄脸谱化。而屠岸贾的老谋深算和程婴的智慧则是不惜笔墨着意刻画,但因为剧情不合理,这种刻画也显得有些牵强。
例如练兵场行刺国君案。负责练兵场的小官自杀谢罪了,赵朔面对限期破案的君令束手无策。程婴因为不懂事的老婆夸口——顺便说一句,本剧花了大量笔墨来刻画程婴老婆的人物个性,显得有点详略不当,处理简单化——而不得不宫为国君治病。公主更是在国君面前把程婴宣传成了神医,程婴则不得不被动地提出,要请国君去遇刺的案发现场——练兵场,才能治好国君的心病。到了练兵场,程婴引国君入地道,分析地道的土质,得出地道是一年前挖的,和现任负责练兵场的小官无关,则引荐该小官的赵朔也就没有了嫌疑。国君心病一下子就好了,重新信任了赵朔。
这个剧情中有很多问题:首先,赵朔这个高官也显得太笨了吧?他就没能力查出地道的疑点?那他查案都查了些什么?就算他没查出,那负责的小官为什么没下地道去查?这可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小官居然查都没查就直接自杀谢罪了。好吧,就算这两个疑问都是我吹毛求疵了,为了凸显程婴的智慧,要把”破案“的光环都安放在程婴这个主角身上,弱化配角人物,也符合戏剧规律。但是程婴既然早就看出了地道的疑点,能为赵朔洗清嫌疑,他为何不采取主动行动,将之告诉赵朔,而是要等到妻子和公主这一干人等阴差阳错地把他逼到了国君面前,他才被动地来立功呢?因为他这个被动之后的智慧表现,并不是一时急中生智,而是早就成竹在胸了。
事实上,这种被动地参与重大事件并被动地解决危机,对主角的刻画是不利的。(喜剧除外,例如《鹿鼎记》,要故意营造命运的荒诞和喜剧效果,可以让主角韦小宝被动地承担英雄的功用。但本剧非喜剧,主角本身就是英雄定位,而不需要承载反讽功能,所以不能如此处理)
这个”练兵场程婴释疑“的戏码,逻辑上的问题还不算太大,加上这几场戏的节奏还算紧凑,所以剧情还算流畅,不算大问题。但紧接着,公孙先生绑架了到满,以到满胁迫屠岸贾交出了三个刺客,没想到这却是屠岸贾设的一个圈套,屠岸贾借机陷害了赵朔的好友韩厥——这个情节的逻辑漏洞就太大了,以致于我根本无法入戏。
交出三个刺客,刺客必定咬出主使之人,屠岸贾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门客倒满,为了自己不落下”不爱惜人才“的名声,就交出刺客陷身身于险境?就算屠本身有阴谋,可是赵朔一方除了程婴,却个个都没有起疑,这很难让人信服。如此显得身为高官、晋国重臣的赵朔太没智商,其门下三千门客也显得都没智商。
而相关的具体细节,没能起到弥补逻辑漏洞的作用,反而把这个漏洞持续捅大:刺客翻供,伪称被赵朔刑讯逼供。刺客身上的伤是互殴造成的,这个伤医者是能看出来的。为了防止程婴验伤,屠岸贾借用夫人留住了程婴夫妇,请程婴喝酒——这是剧情中的设定。
那么,为什么别的医生、乃至国君指定的验伤医官就没能验出来?就算医官没验出,程婴已经听屠岸贾直言了整个阴谋,知道自己能验出伤是这个计划中的一大破绽,他为何不找赵朔要求重新验伤?而且赵朔防人劫狱,派了众多人手看护三刺客,三刺客如何做到互殴至重伤却没让人察觉?刺客手上无工具,拳脚互殴伤和刑讯逼供伤的差别应该很大吧,不需专业医师也能看出吧?
更让我不理解的是本段剧情对韩厥的处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韩厥居然孤身一人去追一个与人私奔的小妾,而且如果不是程婴阻止,他是打算要一直追到秦国去的。韩厥这样掌握晋国重兵的重臣,看演员造型也是一把年纪了,却被处理成一个为了出身青楼的小妾就神魂颠倒不知轻重冲动鲁莽的楞头青,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韩厥和赵朔在国君面前陈情之时,也显得反应迟钝,不知该说些什么,完全不似一个被冤枉的重臣似有的反应,缺乏必要的急智。要知道,刺杀国君可是灭族之罪,当事臣子得多魂飞魄散多紧急辩解啊!韩厥不知所措,赵朔也不知所措。而国君,也似提线木偶,完全听信屠岸贾,缺乏必要的自我的判断。这让戏剧的冲突上了很多意味,也降低了冲突的激烈程度。
总的来说,这一大段延续了几集的剧情,把国君、赵朔、公孙、韩厥,程婴夫人、公主等一干人物全都塑造成了弱智,那么程婴的智慧和屠岸贾的老谋深算又如何能让人信服呢?相关人物的反应都不太符合他们的身份,尤其屠岸贾与程婴饮酒过招的戏很刻意,这种智斗的戏份显得不高明。高手和低手过招没意思,高手过招才精采。也许编剧是重于刻画人物,轻于情节。但情节与人物,是皮与毛的关系。皮这不存,毛将焉附?
其三,本剧的价值观陈旧。
戏剧的冲突,可以立足于性格,背景,职责等等的不同,但根本上应立足于价值观的不同。
在本剧中,国君,奸臣(屠岸贾),忠臣(赵朔)的三方博奕,还是沿袭了最传统的奸臣蒙蔽君王陷害忠臣的路子。于是,国君成了完全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小白,奸臣的奸计哪怕漏洞百出也能屡屡得逞,忠臣的反应就是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节节败退------这样的处理搁在十年前没有错。这种套路中国的戏剧已经运用了上千年了。但在眼下的影视剧市场,不出新,不破旧,不与新时代的价值观相融合相呼应,就是一种失误。
国君对赵氏,不应该是仅仅受了奸人的挑拨,而应该是积怨已久。就如宋高宗对岳飞,二人本身的矛盾和利益对立才是根本,秦桧不过是把高宗所想做的事揽过来自己实施了。
君王和所谓忠臣奸臣的斗争,往往都是这样。奸臣不过是君王的手,君王和忠臣的根本矛盾,往往在于君王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时并不统一,而忠臣会选择国家利益抑制王权,奸臣则会扶持王权牺牲国家利益。君王重用奸臣贬斥忠臣,根本还在于利益的划分。忠臣研究的是治国为民之道,奸臣研究的是邀宠固权之道。国君研究的是利用忠臣治奸臣,利用奸臣治忠臣的平衡之道。这才是君王、忠臣、奸臣三方博奕的根本。写此类戏,无论戏剧技巧如何,其立足的根本还是应该落脚在这个矛盾本质之上。
所以,国君,屠岸贾,赵朔,这三人的矛盾的基础不应该是屠赵二人的争斗,国君不应该成了屠的清除异已的工具。否则,国君作为一国之君,被屠如此轻易设计,且计谋并不高明国君也上套了,就显得国君没智商。赵朔也显得没智商。如果是国君本就和赵朔有根本利益冲突,国君明知屠岸贾在耍阴谋,却不点破,将计就计,则以上所述的很多逻辑漏洞也就补上了。
其实赵朔应该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的悲剧应该是由于他思想上的局限,他认为君王即国家,忠君即忠国,所以他即便知道该如何应对自保,也不选择求全自保。这种忠臣良将,往往信奉的是——退则心死,进则身死,宁可身死,不愿心死!也就是说,他的悲剧,表面上是奸臣造成的,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如果是这样的处理,我个人以为会比现在的剧情要佳。本剧我才看了前七集,但前七集已让我感受到了剧本立意的陈旧和寻常,不够深刻,也不太贴合现在的时代。则人物也就难以让人引起共鸣。
其实朝廷的生态,类似现代的官场生态乃至职场生态。忠臣、奸臣、君王这三个符号代表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也可映射到现代官场乃至职场。在创作以旧历史为背景的古装戏中,必须跳出这三个符号本身来思考全剧的定位以及人物的设定。人物价值观如果能和现代的时代紧紧贴合,才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在观剧不完全的情况下的一点感想。对事不对人,纯业务讨论。若有得罪之处,我深感歉意,还请相关人士雅量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