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夏天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编剧如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编剧是产业链上产量最低、最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环,创作一部戏几十万字,个人积累消耗最大而补充最缓!所以编剧在完成创业阶段之后必须进行思路调整。否则很难再攀新高!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补血充电以可持续发展乃重中之重!
单从以阅读获得的知识储备来说,创作一部戏至少四十万字,而编剧为此消耗的积累至少应以十倍计,则一部戏消耗的应是至少四百万字阅读量的积累。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及时补充这被消耗的四百万字阅读量,长此以往,编剧就像一个不停大量失血的病人,而补血的方式却只能仰仗闲暇之余小口进食-------如此可怕的此消彼涨,编剧很快就会江郎才尽油尽灯枯!
而且,编剧不仅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不仅心力耗损巨大,体力也耗损巨大,如何保持健康和如何及时补血充电也同样重要!
在独立完成五个电视剧本之后,我已明显感悟到了编剧单兵作战的弊端。反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采取很多老编剧的办法:走团队作战的道路,整合资源成立编剧工作室!不仅可吸取他人智慧帮助补血;同时把剧本创作中的偏体力部份分离出去,换来更多时间学习充电兼锻炼身体!
从去年夏天至今,经过一番颇为辛苦复杂的筹备,目前已成功培养了两名徒弟兼助手,再磨合一段时间,工作室就可正式成立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对带徒弟缺乏安全感存有戒心,所以我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堂妹发展为助手。我哥哥七零后,大学政法系本科毕业,开过广告公司,做过小生意,从1999年起在都市报当社会新闻记者至今;我妹妹八零后,中文系本科毕业,也在都市报当过一段时间社会新闻记者,现在一校刊任编辑。他们都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丰厚的阅历储备。
经过半年多手把手地教授和系统培训,他们正和四年前由记者转行当编剧的我一样,逐渐掌握把自身多年的积累转化为剧本的能力。眼下我们试运行的合作方式为:我确定题材,写出大纲和人物小传及前三集剧本,然后每周开一次会,我当着二人面逐字逐句确定后五集剧本的分场。最初是我亲手打出每集三至五千字的分场,边打边给他们讲解每集戏的戏眼和每场戏的创作要求,再由他们完成剧本初稿,我再在他们的初稿上改写创作。
由于他们二人均基础好底子厚,我们又系亲兄妹,大家彼此高度信任、高度了解、合作高度默契,节约了大量的沟通成本,所以他们进步神速。到现在,我已经不需要写出分场,只需直接写出两三千字左右的分集,他们根据分集自行分场,把分场初稿交我审阅修改定稿后,他们再据定稿的分场创作完成初稿,我再在他们的初稿基础上修改定稿。QQ的多人语音聊天系统,也为我们随时开会讨论剧本提供了极大便利。
试运行了一段时间,进展顺利,感觉良好!既保证了项目能完全按照我的意志进行;又吸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性格、不同知识储备者提供的新鲜血液;同时把创作剧本最消耗体力的部份分离出去了,在每一段等待他们的初稿的时间里,我都可以静下心来看书看碟充电、调研市场兼锻炼身体,并思考筹备下一个项目。当这个项目完成,下一个项目的筹备工作也可基本完成。
等再过一段相信不会太长的时间,我与两位助手磨合得更好之后,我会正式成立“李亚玲编剧工作室”:以后,由我把握市场确定项目,由两位助手协助我采访和收集资料,然后由我主导完成大纲、人物小传和分集,我再写出前三集剧本确定下全剧的风格基调。我会每周开一次会,由我主导完成分集,两位助手按前述方法完成剧本初稿,我再修改定稿。
完成一部戏后,我会和两位助手都进行一个月以上的休整期,带着他们一起集中学习充电。如与资方开会讨论,以及参加电视节等各项活动,我也会把两位助手带上,共同学习进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成熟编剧。而以后我们再出售剧本,则会以李亚玲工作室的名义与资方签约。
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智慧核心和市场风险由我负责,而其他偏重体力的部分则由两位助手协助完成。三个人的阅读和积累,三个人的共同付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编剧“消耗大充电缓产量低”的问题。
成立工作室,也只为可持续发展,不为捞钱!仍然坚持不接约稿不接改编,只做自己的原创,且先写后卖,以保证表达的自由!每年产量最高不得超过两部,保证每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看书充电兼享受生活!
由“我”向“我们”的转变,是一个质的转变和提升!
“李亚玲编剧工作室”正式成立的那一天,也将标志着我的编剧生涯进入全新的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