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关于“爱情”的六大思考题
(2011-01-20 11:43: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记 |
《国色天香》已在十个以上的地面台播出,如去年此时的《大丫鬟》一样,收视一路飘红,屡屡夺冠。作为一个新入行的编剧,两部作品都能成为湖南经视连续两年的开年大戏,很开心。
但对这个结果谈不上惊喜,因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以前所谓的“言情”戏已经有很多,但严格说来,多数都说不上是真的“言情”戏,因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都并不是缘于“情感”与“人性”本身,情节所服务的对象也不是通过故事来展示“人性”与“感情”的心理和哲理。
而我的这两个剧都做到了以“形而下”的通俗好看的故事来讲述一个“形而上”的情感哲理与人性探讨,自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国色天香》其实是一部探讨“执著”与“反执著”的戏,所以戏中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时时在表现一个“选择”的两难。总结起来,我把这些探讨化做了以下若干主题来分段表达:
一,什么是爱情?其实很多人只是错把很多种感情当做了爱情。现实中的爱情有两种,一是发自本能的感性的爱,二是出于各种现实的原因以为自己应该去爱。
我以为,很多人的婚姻的基础都只是后者这种理性的所谓的爱,不是真的爱情。真的爱情必须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结果。纯理性的感情也许能带给人世俗的安定的婚姻家庭生活,却无法让人领略到一种极致的情感境界。而《国色天香》中都是一群追求极致人生的人,所以他们“执著”,也因此陷入一种“魔障”。
二,什么是背叛?于爱情来说,身的背叛与心的背叛,谁才是真的背叛?
三,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幸福?是已经失去的幸福,还是得不到的幸福?或者是当下能把握得住的幸福?
庄浩宇,宫少华,芳菲(苏红玉)就是分别执著于这三种幸福的人。他们之间的所有冲突,其实都缘自自己内心的“魔障”。
四,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推崇“难得糊涂”。可是这一定律能否适用于爱情?水至清则无鱼,于爱情是否亦如是?
芳菲(苏红玉)宁愿要清醒的痛苦,也不要糊涂的幸福,这是她的选择,关于这个哲学命题,也是我的小说《最后一页》和《皮影》中着力探讨的。我自己执着于“真相”,但我对于这样的选择并不抱乐观态度,所以我的小说中凡是“执著于真相”的人,都只会落个悲剧结局。
五,什么是自我?是“自我”能让“我”心中拥有一种安全感和安定,还是“我”所处的外在世界给我的一切悲欢喜乐更能让我拥有生命的存在感与安全感?“我” 对“自我”的认识,究竟依靠什么来辩识来判断?
六,“过去”“现在”和“未来”,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过去”已经过去了,是否就可以放弃?活在当下是否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而像我们这样一路遗忘着过去地活着,又靠什么来证明我们真的拥有过那些过去呢?
很多观众看过《国色天香》会觉得迷惘,其实是因为连我这个创作者也是迷惘的啊~我只不过是在借浩宇、红玉、少华、浩泽、温仪来表达这个迷惘中的各个疑问-----
我的第四部戏的主题则是有关“情”与“义”的探讨,展示的是人的原始本能与后天承担的责任之间的极致冲突。这样的题材就不是纯言情的了,里面更多的是表达的我对国家、民族、政治、历史、文化等的种种思考。
眼下正在一边休养一边构思我的第五部戏,目前尚处于思维混沌期,太多的思考与灵感,要渐渐理清并从中剥离提炼出一个好的点还需要时间,估计三月能成型吧~
加油吧,2011,会是我的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