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亚玲
李亚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458
  • 关注人气:3,6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剑雨》看武侠电影的困局

(2010-10-09 18:50: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记

    本来在创作中习惯了不看任何文字或影像作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习惯近来屡屡被打破。

    七天大假,玩得很嗨,也玩出了一身毛病,索性回家后又休息了两天。我一雄性朋友说《剑雨》是个烂片,而我另两个同性朋友却说《剑雨》很棒,这仨朋友虽然性别不同,却都属于博览群书的高素质人群,于是好奇心顿起,想去看个究竟。

    昨晚去看了《剑雨》,总体感觉算不上烂片,但立意陈旧、桥段老套,也的确对不起“吴宇森作品”这块金字招牌。仔细看了字幕,才发现原来吴宇森只是制片人,导演兼编剧是苏照彬。看来吴宇森童鞋的制片水准比起导演水准尚有差距啊!

   《剑雨》的故事倒是叙述清楚了,但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人物情感的设计毫无新意,叙事手法也只能算中规中矩,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幸亏有杨紫琼和王学圻,我最欣赏的打女和我最欣赏的大陆男演员之一,加之武打设计也还比较精致,所以倒也看得下去。

    问题不在于“抢尸体”是否合乎逻辑上——看这类影片,我们必须首先认可故事的规定情景,就好比我们看武侠小说,就要认可“内力”可以传输可以增减、可以通过“点穴”来控制他人行动、可以用毒解毒等“江湖背景”一样——问题在于这个片子的守旧和平淡。

   我那同性朋友很喜欢“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日晒雨打”的台词,可老实说,这句台词并未能打动我。因为首先男女主角间的爱情并没有打动我,男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并没有打动我------如果说这句台词是本片的感情戏的画龙点晴之笔,那首先这感情戏至少得是一条“龙”吧,如果画的只是一条四不像的蛇形物,那这个点晴之笔就如同鸡肋了,食之无肉弃而有味。

   一部电影,主题应该越简单明了越好,故事则应该越曲折新奇越好。《剑雨》的主题思想是模糊的,导演力图阐述一种深刻的“寓意”,可这“寓言故事”设计得实在不怎么样,男女主角既不具备感天动力震憾人心的某种精神力量,也不具备润物细无声地引人共鸣的某种人性之美。

    《剑雨》的导演在情节铺排和细节处理上功力不到家,全片看下来,感觉得到他的某些用心之处,也设计了一些颇具心思的小细节,可对这些细节的调度安排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节奏,并没有让它们散发出应有的光彩,犹如一盘散珠,未能串成一件精明的首饰。比如那个雷彬,浪费了一个煮面条的好细节,因为没有相应的与“煮面条”有关的戏份的铺垫,没有凸显出雷彬这个职业杀手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就好比在一块未能织成的锦上绣花,绣了也是白搭——这一细节的运用还比不上《大内密探007》中刘嘉玲对周星驰说:老公,我去给你煮碗面?

      总体看下来,觉得《剑雨》还不如十几年前的老情色片《剑奴》。今年曾重温《剑奴》,不得不感叹,该片堪称同类型片中的经典。无论是音乐、画面、服装布景、摄影、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立意、故事节奏、演员表演都堪称完美。仅片头音乐和那光影的运用就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艺术”的美-----

      呵呵,我总是从过去的一些老“情色片”中看到“艺术”看到“美”,而却从现在的一些“艺术片”中看到“色情”(不是情色)看到“装十三”,不知是我们的导演们黄鼠狼下耗子一辈不如一辈子了,还是我们这些观众的口味太刁了?

      由此想起了这些年来国内的武侠片,部部投资巨大,一个更比一个会炒作,但炒作手法的与时俱进没有了影片本身质量的匹配,炒作越热越是一场闹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把三俗当艺术!除了《投名状》曾让我心有所动之外,没有一部能让我喜欢上剧情本身。虽然《英雄》我曾五次进电影院去看,但那仅仅是因为我喜欢片中的演员、音乐和摄影,喜欢李连杰和甄子丹那段雨中货真价实的武打,喜欢梁朝伟与张曼玉那对荧幕情侣,与剧情本身无关。

    武侠片的不景气,和武侠小说的没落是息息相关的。

     04年我曾写过一篇“谈武侠小说的没落“:很多人将武侠小说没落归结于市场的萎缩,可武侠小说市场因何萎缩?因为读者群在萎缩。读者群的萎缩则是因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归根结底,原因在我们这些武侠小说作者本身功力不够。
  首先,前有金古梁温黄这些大家,武侠小说读者不同于普通作品读者,他们的起点很高。而武侠作者,至今没有一个能超越前辈名家的。现在,武侠小说创作,处于一个写者众精品少的时候,读者处于青黄不接之态。试问,让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怎么来喜爱粗茶淡饭?
  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它的读者市场永远存在。但正因为是童话,武功,暗器,毒物,奇遇,宝藏,帮派,等等,就如儿童童话中的魔杖,飞毯,女巫的扫帚,苹果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这就让绝大多数武侠,不管你穿得多华美,都有了差不多相同的配饰。都有重复之感。这倒无关紧要,关键是主旨立意、谋篇布局、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急需创新或深化。而实际的现状是长于某一方面者多,全能者少。
  武侠小说公认的金氏为第一。为何?因为金庸不仅是作家,更是学者,还是一个成功的政客。
  现在有作家功底的武侠小说作者不少,可是有几个能达到金氏的学识之渊博?即便这二者皆备,又有谁能有金氏之深谱政治?深谱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政治的变迁?所以纵使文笔好,故事妙,终少了些深度和厚度。于是,读者不太买帐。现作者多爱学古龙和温瑞安,乃是因为古温毕竟乃单纯文人,无须多下功夫,克隆较易。而学金者,少有神似者。
  武侠小说,易写难精。作者需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通历史,晓政治,更须得是一个大杂家。
   所以,作为创作的源头都在萎缩,作为终端的市场自然也会出现萎缩,这是理所当然之事。而武侠片自然也只能在“旧江湖”中“重复厮杀”,杀来杀却都杀不出一条血路,突不破那旧有的江湖格局。

    在武侠小说作者中,我最佩服的是金庸,但最欣赏的却是古龙。古龙在金大侠已一统江湖之际,独辟傒径。金大师你以武侠写历史,我便以武侠写人性,你惯从“大我”入手,我便从“小我”着眼------

    古龙找到了金大师作为政客学者来搞文学创作的一大弱点——思维过于理性过于缜密!

    于是古龙凭着他的细腻感性,从金大师不曾有过的“女性视角”“平民视角”“自我视角”等角度入手,避开金大师的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引入西方文学的叙事风格,开创了一番新局面。读古龙小说,有一种气质是金庸作品所不及的——那种”唯我“的自由奔放与热情极致。

    当然,古龙的综合水准与艺术成就是比不上金庸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真性情的男人发自本能的喜爱。

    眼下的武侠片缺少的就是一份创新的眼光。大多数创作者只从叙事技巧上去钻研,却无力从故事立意等源头去拓展。其实,无论是以武侠重写历史也好,影射政治也好,挖掘人性也好,都离不开对现实的投射和反思。若不能在“旧瓶”中装入“新酒”——新时代的新价值观、新人生观和新历史观,武侠片就只能通过烧钱制造所谓的大场面来强化它的娱乐性,至于别的什么艺术性——还是洗洗睡吧!

    待完成手上这部历史剧本,我会把我的系列武侠小说《春秋笔之皮影》改编成电影剧本。别的不说,至少我在努力求新求变!我的《皮影》是全新的立意,全新的江湖,全新的人物设计,全新的悬疑故事——受“媒体”(春秋笔)监督的“江湖”,每十年一次的民主选举(选举武林盟主),新当选的“总统”(武林盟主)面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原罪”被揭发的危险-------借武侠小说的外皮实现对现实社会及多重人性的另类反思!

      好了,打住,虽然是个人博客,也免得引来自我炒作的口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