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010-08-31 17:31: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记 |
刚刚平静了几天,这两天心绪又很纷乱~
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寻找些什么,追求些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太过独立还是太过依赖,太过坚强还是太过软弱~
突然再次回顾自己的三十五年人生路~
小学时我的成绩很好,在十三个班的考试中拿第一,尤其是我的作文写得很棒,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让我帮五年级的同学写范文,所以童年时期的我很受宠,称得上春风得意吧~
十一岁那年,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大竹中学。而在这个中学就读的三年初中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
十一岁到十四岁,是一个人很重要的时期吧,就在这三年里,我经受了被歧视,被侮辱,被殴打,被孤立,被摧毁自信心~
这三年的经历至今让我犹有余悸不堪回首,有时很奇怪,当年那个弱小孤独的女孩是怎么渡过那三年的?
在那三年里我被迫寄情于写作,在虚拟的世界里独自疗伤,最终练就了现在耐以为生的一种能力,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抑或兼而有之?
我至今对县级重点中学充满一种偏见,总觉得这样的中学很摧残人性。在这种学校里,最常见的有两种学生:
一种是来自各乡村小学的尖子生,为了脱“农皮”而奋发读书,其刻苦程度往往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这样的苦读难道不是一种人性的扭曲?至今仍记得那几个次次考试都名列年级前十名的同学的眼神,踏实质朴之中夹杂着一种不自觉的很深的冷漠和疏离-----
一种是成绩不好,靠关系交高价进来的各类子弟。良好的家境让他们时时表露出优越感,他们早熟,世故而倨傲。
这两种学生往往泾渭分明,彼此排斥。
而我,很不幸,成了这两大群体之外的极少数。于是,被孤立就不可避免~
我想,我的天性其实应该是乐观开朗而外向的吧?至少十一岁以前的我是如此的~
是什么事情改变了我呢?让我变得如此悲观而神经质?
答案也许很多,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记得初一的那年冬天,前校门前几株枝繁叶茂的老腊梅开得正艳,清晨六点过,我们班在花前集合,准备早操。
我一直寄居在二叔家,而前一天,我妈妈才从五十公里外的工作单位赶来看了我,告诉我说,家里的母鸡孵出了一窝小鸡~
于是在早操前,我很兴奋地拉着一位女同学——这位女同学的学习成绩真是非一般的好,她后来考上了著名的北大,据说在北大几年里始终保持着年级第一的成绩,最后顺利留京工作~
我很开心地告诉她——我家的小鸡孵出来了~
她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是一种比冬天的冰雪还要冷漠的眼神——你家的小鸡孵出来了,关我什么事?
我愣住了,我有些口吃地说,我很开心,所以我想找个人说,我以为你听了也会开心~
她说,李亚玲,你知不知道你很奇怪?你为什么要把你自己的事告诉别人呢,为什么要别人来关心你的事呢?你的事和别人没关系,你凭什么认为别人就该和你一样开心呢?你知不知道你很幼稚,人和人之间是应该保持距离的,而你总想着和别人亲近~
那一瞬间,我的心像是一下子被什么东西击中了,钝钝的很深沉的痛~
一向懵懂的我在那一瞬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又很像什么都不明白,那一刻我很无所适从,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淹没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意识到原来你所以为的快乐悲伤都只是你自己的快乐悲伤~
人的成熟与成长,有时真的只是缘于一件小事,只在短短一瞬~
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始终不得要领~
人啊,和比自己成熟的人在一起会学到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
那种最单纯最不识人生疾苦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那一天一去不返的~
不经意间,这件那位同学或许早已忘记的小事留给我的却是一辈子的创伤——它让我明白,人是个体的动物,孤独是人最根本的属性~
此后的人生路上,我其实都在试图打破这个宿命,都在试图从别的个体处寻获共鸣,寻获温暖,寻获那个可以对“我家的小鸡孵出来了”真心感兴趣并同样感到开心的人~
这么多年了,我总是在不停地寻找,不停地付出,也不停地失落~
我想我真的很傻,也很固执,哪怕一次次头破血流,却依然初衷不改~
我总是不信邪,我总以为人都应该是渴望温暖的,人与人是需要拥在一起相互取暖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过在于思想,而思想若是少了交流少了回应那还成其为思想吗?当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既不存在善恶也不存在思想了~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人是一个个的个体,却又摆脱不了群体属性,生而为人,最难的就是如何在孤独地品味自我与从他人或群体中摄取温暖之间寻找平衡~
人生总是充满悖论,有与生俱来的先天悖论,也有被动接受或主动制造的后天悖论~
这辈子,那个能对“我家的小鸡孵出来了”真心感兴趣并同样感到开心的人究竟在哪里呢?
又一窝“小鸡”快孵出来了,那个人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