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大丫鬟》中的三段爱情3
(2010-06-02 10:48: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记 |
心有灵犀一点通——清羽和采青的极致之爱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最初的三分之一剧情里,我在为采青和少陵、清羽的感情戏埋下各种伏笔的时候,着重刻画的是流年和采青的爱情。
没看过大纲直接看剧本的朋友,在看到前三分之一时,都没有料到剧情的走向会发生后来那样的重大转折,而看过大纲的朋友在看到前三分之一剧本时,总是会担心,已经把流年和采青的爱情写得这样激烈之后,如何能再自然地过渡到清羽和采青的爱情?
尤其是我边写就边帮我看剧本的朋友,更是担心不已,唯恐我后面的创作会“压”不住~
但我自己是一点都不担心的。因为在预先的谋篇布局中,我早就设计好了人物关系和情感的递进层次,至于具体剧情,不过是根据这个预先设定的框架往上垒砖加瓦罢了。
在这个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里,采青和流年是纯真的初恋,少陵对采青是单恋,而采青和清羽是真爱。这三种感情完全是不同的层面,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
流年和少陵的角色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让剧情好看,而清羽这个角色的设计,却不仅仅是为了让剧情好看,更多的是为了承载我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朋友说,我作为一个女人,笔下的男一号,一定是我自己理想中的爱人的投影。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事实上,萧清羽这个人物投影的不仅是我理想中的爱人,更是我理想中的人生,超越了性别上的意淫,而回归到我对人生,对生命,对爱情的一种思考。
所谓的青城才子,诗书画乐四绝,不过是剧情需要,三个男人,一个商人,一个文人,一个武人。
和方少陵那种阅历丰富、出生入死换来的“通透”不一样,清羽对人生的“通透”来自于他的自我修养和思考。
所以,少陵被俗世熏染,化“通透”为玩世不恭,来逃避生命的虚无;清羽却化“通透”为淡泊,能坦然面对生命中可能遭遇的一切,哪怕挫折曲折,也都被他视作人生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
清羽和采青之间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再错过。
两人的初见是在萧府大门口,清羽只看到了一个被管家赶走的远远的背影,管家告诉他,那是一个不祥的曾克死过自己爹娘的女人,而且曾帮助他的四嫂顾润雪逃婚,也是一个不守礼法的胆子大性子野的女人。
对管家的话,清羽是不以为然的。他不信什么八字相克之说,也不认为采青帮助润雪逃婚有错。但也仅此而已,他对她并没有更多的探究兴趣。
因为和润雪的关系受到哥哥的猜忌,清羽来到桃花庵赏花散心。这时她听到了庵中小楼上传来的曼妙的琴音。清羽是善音律之人,他一时兴起,不由自主地吹箫相和。琴箫之声在暗中较技,清羽起了好胜之心,吹起了自己新谱的箫曲,不料抚琴之人竟能听懂他的箫音,随之相和~
清羽顿起知音之感。
一曲琴箫和谐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前提背景是,清羽是个孤独的才子。他在萧府的深宅大院里,整日面对着行事不择手段、阴险狠辣的父亲和工于算计的大哥,整日看到的是母亲与二娘,大哥与众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既不能同流合污,便只能寄情于诗书棋画,他的情感无所渲泻,更无人共鸣。
所以,当终于得遇知音,他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终于有所寄托的快乐。而文人特有的浪漫天性,会让他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幻想。就在那一刻,他动情了!
当他打听到抚琴的知音乃是沈家大小姐沈流云时,他也曾有过些许的错愕。这不仅仅因为沈家和萧家是死对头,更因为他曾在一个万众瞩目的场景里,看到过仪态万分的所谓“青城第一美女”,但当时流云的美,并没有让他有动心的感觉。
可是这一小份疑惑只是一闪念间便被抛在了脑后,他坚信能和自己如此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一定是位兰心慧质的姑娘,一定就是自己今生最好的伴侣。
清羽是个确定了目标就会执著地去追求的人。可是流云爱的却是一去十年没有音讯的未婚夫少陵。清羽的执著的流云眼中成了纠缠,于是流云指使丫鬟采青去打发他。
采青三难清羽,清羽好不容易才算过了关。在这期间,两人其实已经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情趣相投,但两人心中已经各有所爱,这份默契都被两人无意识地错过。
当采青使出了杀手锏,要求清羽必须让父亲亲自上沈府求亲之时,这个她情急之中想出的应急办法,却成了所有人命运的转折。
采青在无意之中按下了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按钮。
清羽为了父亲亲自上沈府求亲,不惜收起以往的放浪形骸,以牺牲自己的自由、跟着父亲学做生意为条件,换来了父亲的支持;而萧父求亲被拒并受到了沈家的侮辱,为了报复,更为了达成爱子心愿,换来爱子的俯首帖耳,萧父开始设计阴谋暗算沈家。
此时的沈家也正是多事之秋,采青被沈夫人暗算,却被清羽救下。本来有了这一次救命之情,两人之间的距离应该拉近了一些,但却又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彼此之间反而反目仇,相互憎厌。
少陵和流云的婚事波折不断,却最终得以进行。清羽明明有机会得到流云,但他却放弃了,一心想要成全流云的心意。在他看来,只有两情相悦才是爱情,如果他尽力了却仍然得不到,他就可以放手。
先尽人事,而后听天命。这是我的人生准则。我把他给了清羽。先尽人事谓之执著,而后能听天命谓之达观。
少陵对采青,清羽对流云,都是单恋。可是少陵的态度是强求,清羽的态度却是放手。在清羽看来,爱一个人虽然没有得到,但总比连爱的滋味都不知道的好,所以,他仍然是幸福的。
其实人生的幸福真的不在乎多少,而在于你如何感受。在少陵眼中,看到的就是那颗没能吃到的最大的葡萄,所以他悲观,他不心甘;在清羽眼中,看到的则是自己已经吃到的哪怕是最小的葡萄,所以他乐观,他坦然。
少陵和流云的新婚之夜可谓是惊心魂魄,流年,采青,流云,少陵,没有一个人过得轻松。
虽然剧情中没有明场交待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清羽做了些什么,可后来当清羽在劝解采青的时候,我们知道了,那天晚上,他自己一个人去了山顶悬崖边看日出-------
少陵强悍,清羽潇洒。而潇洒又何尝不是一种强悍。
流云的新婚之夜被采青破坏,清羽对采青深恶痛绝;而沈家被萧家暗算,险些家破人亡,采青对清羽也是鄙夷之至。
萧家、沈家、方家三方角力,最终的结果却是采青阴差阳错地进了萧家,做了清羽的丫鬟。她和流年的一段情也因此葬送。
清羽和采青都是骨子里高傲有原则的人,所以最初的敌对日子里,两人之间的状况可谓糟糕之至。而当误会解除后,两个人谁也不屑解释误会,在他们看来,最好的解释就是行动。
清羽的行动就是给采青一个自赎其身的机会,让她有机会重获自由。尽管采青不过是一个丫鬟,可是他依然尊重她,她的自由,他不愿施舍给她,他要让她自己去获得,自己只在背后暗自相助。
清羽三难采青,让采青得到了可以和他一起经商的机会,从而也有了提取红利自赎其身的可能。
在这次置换了考察者和被考察者的三难中,两个人再次表现出了一种情趣相投的和谐和默契。
只可惜,一个还念着出嫁的流云,一个还念着另娶了晚晴的流年,两个人的缘份再次擦身而过。
本来直到一起经商,清羽对采青依然不是爱,只是歉疚,怜惜和欣赏。可是在接下来的朝夕相处中,采青的聪慧、机智和果断越来越深地吸引着他。他自己是当局者迷,还没有察觉到自己对采青的心思,直到有一天,被心腹阿列和暗恋他的润雪道破了心事。
此时的清羽陷入了矛盾之中。他分不清自己更爱流云,还是采青。
当他终于再次听到采青抚的琴曲,他终于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错爱了流云,眼前的采青才是他一直苦恋的知音~
爱情好比一粒花籽,清羽以为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播种季节。此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为采青自赎其身设置障碍,让她一直只能留在自己身边;一个是放她去飞。
清羽选择的是后者。他说,她是一只鸟,他不能折断她的翅膀。
他没有对采青解释什么,因为爱情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说白了既无聊更无趣。
他把对采青的爱深埋在心底,只是继续支持她,帮助她,以她之喜为喜,以她之悲为悲。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强悍。因为可以放飞自己的爱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强者,他能包容,能面对,能坦然承受这放飞的一切后果。
佛说,放下了,就拥有了,也就是此意了。
在清羽的成全下,采青从一个深宅大院的丫鬟,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商业上独挡一面的独立的女人,她从此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生命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放飞采青的一刻,清羽把地点选在了当初和采青琴箫相和的桃花庵。
他在赌,在尽最后的人事:如果采青能找回当初的默契,明白他的一番苦心,自己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他也会听天命,会笑着目送她远去。
清羽是个确定了目标就会执著地去追求的人。可是流云爱的却是一去十年没有音讯的未婚夫少陵。清羽的执著的流云眼中成了纠缠,于是流云指使丫鬟采青去打发他。
少陵强悍,清羽潇洒。而潇洒又何尝不是一种强悍。
只可惜,一个还念着出嫁的流云,一个还念着另娶了晚晴的流年,两个人的缘份再次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