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暨民间丧葬习俗探秘(下)

(2009-09-09 14:24:18)
标签:

丧葬习俗

分类: 雁度南楼
            诸暨民间丧葬习俗探秘(下)

 五、出殡

诸暨乡间丧事,一般第三天就出殡,又称“出丧”,一般安排在上午,也有一些地方是下午的。旧时出殡前,道士还要在灵柩前“施饭盘”、“走仙桥”,更有惊险骇人的“翻九楼台”表演,但这一节目不是每个道士都能做的,只有少数技艺高超的道士能为,而且要价也就高了。

    现在推行殡葬改革,加上了一个火化的环节。死者由殡仪车拉到殡仪馆后,一般都得搞一个遗体告别仪式,然后就是火化,这各地几乎一摸一样。只是按照诸暨的风俗,去时由长子捧着死着的遗像,其余亲属皆在车上扶柩;火化后,由长子捧着骨灰盒,次子(独子者女婿替)捧着遗像,唱诺着“阿爹(姆妈),我们回家去”之类的话,逢过桥、遇叉路还得不断提醒着死者,一路回到家里。

    出殡前,众亲属肃立在供有死者灵柩(骨灰盒)的两侧,亲朋好友再行拜别;然后,家人手牵着手,围着棺木顺走三圈、逆走三圈。

    上述诸种仪式毕,早有瓷碗置于棺材(或供桌)之顶,“材夫头”拿一斧子猛将碗敲于地,谓之“摔材头碗”,以示人死如碗破,不能复也!

    在旧时,紧接着就是敲实材钉,众材夫一声断喝,抬灵柩于道地中,用粗头的棺材杠和绳索缚扎,扶棺起杠,此时,放炮鸣锣,哭声大起。

    送丧队伍最前面一般为丧轴、花圈,次为锣鼓队;隔一段距离,为敲锣、担供品者,往往由“材夫头”一人兼之;其后有纸糊的童男童女,接着是“朝子”(一种狭长的幡旗,上书挽辞箴言,由长子执之领路,此二项今已极少见);继而,是双手捧着长明在遗体脚后那一盏油釜灯芯灯的长子,后面是灵柩和家族中扶柩的男性子孙(现在一般改为捧着骨灰盒的次子和捧着遗像的女婿);灵柩之后,为女眷紧跟,皆披麻戴孝,哭声连天;再其后,则是手里拿着已经点燃着的香的送葬众人(在旧时,其余人等也皆腰扎草绳,手执哭丧棒(用竹杆斩成,俗称“考杖棒”)。沿途有专人抛散烧纸银吊,乡中俗语称之“买路钱”。

    (旧时,墓地较远者,中途材夫要息脚,称“调顿”。每逢“调顿”,众送丧者皆跪地叩拜。出殡行棺一般都要求走得快,送丧者中的女儿、媳妇等均须跟得快,谓之“追热脚步”,有“快走快发”之意。)

灵柩(骨灰盒)一到墓地,“材夫头”先点火烧坑(旧时到达墓地后,众送丧者皆仆地跪拜,然后沿着墓坑走三圈)。烧坑的燃料为稻草、芝麻埂、黄豆杆、心经片、冥币等物,烧后向坑内丢下铜钿、铁钉。烧坑到一定时辰,子孙们皆跳入坟坑踩火,谓之“踩坑”,踩后每人拾铜钿、铁钉各一枚,寓意后代“财丁两旺”。然后,家属皆回,由材夫将灵柩(骨灰盒)下坑,或复土或封墓门。

葬礼毕,送葬者则按原路回归,中饭请至亲戚友吃喝,谓之“回丧酒”。吃饭时,家属得安排人员为客人敬酒点烟倒茶,一般是长子敬酒、次子点烟、幼子倒茶。饭后,客人一一回家,主人家则要送一些米饭,让客人带走,谓之“大饭”或“长寿饭”。

   (现在,大都将“成敛大饭”和“回丧酒”合在一起,放到送葬回来的午餐;客人回家时,主人送的也不是“长寿饭”,而是食用油、毛巾、被单之类的,叫做“回礼”。)

 

  六、祭祀

从葬礼后的第一天开始,连续三天清晨,家人都要到墓地烧一个草结,谓之“送火种”。现在,大都将三次合并成一次,于葬礼后的第三天进行。是日凌晨三四点钟,家人就得早早起床,准备一些纸钱、供品,最关键的是每人必须带上一袋米,到墓地送给死者,谓之“送三早”。

    从葬礼的那一天算起,每隔七天,家人得去墓地供一次祭品,作一次凭吊,追念、哀哭一阵,共行七次,谓之“做七子”。“七子”中以“五七”为最重要:是日前一天,已经出嫁的女儿须担一席酒席来到娘家,晚上供于香火堂内,请先辈灵魂来食用。在香火堂中的桌上放一把“椅子”,旧称“搭望乡台”。据说亲人亡灵将在此时回家看望。全家人都要彻夜不眠,静坐守孝,时至凌晨,还须放声恸哭,以送亡灵离开望乡台归去。第二天早晨,置酒席于墓前,烧纸箱、焚纸钱、放鞭炮、祭祀叩拜。中午这桌酒席,一般还要请回材夫头和材夫一起吃,以示感谢。

“七七”四十九天后,谓之“断七”了。以后上坟祭祖一般在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等节举行,不少人家还要做周年、十年等,有的甚至还要做阴寿,不过现在已极少见了。

旧时乡中除上述葬礼之外,还有一种“殡冷丧”,俗称“护丧”。或许是没钱下葬,或许是一时找不到好墓地,死者死后暂不入土下葬,而是在田头地角停棺一段时间,灵柩上用稻草护盖,过一二年再择墓地下葬。

    (我小时候就对这一现象很厌恶,每每在边上经过都有恐惧感。现在想来,此俗大大的污染空气环境、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这一陋俗,早在明代,诸暨县令刘光复就下令将它废除了,但实际上一直要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这种现象才渐渐消失。)

    注:本文主要参阅《诸暨县志》等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