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民间丧葬习俗探秘(上)
(2009-09-09 12:01:31)
标签:
丧葬习俗 |
分类: 雁度南楼 |
诸暨民间丧葬习俗探秘(上)
孟子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非常繁褥的礼仪文化,而且,由于地域、民族、时代等的不同,各地的丧葬习俗又各不相同。
我的故乡诸暨为古越腹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处(家严、家慈的墓地就在勾践所居之勾乘山脚旁的一个小山丘上),与极大多数汉族聚居的地区一样,信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和“入土为安,葬之以礼”的信条。虽然从1998年起倡导移风易俗,推行火葬,但作为一种曾经流行了数千年的土葬文化习俗,至少在礼仪上依然盛行。
一、送终与停尸
旧时乡邑老人临终前,总有些前兆。此时家族中的晚辈能到的均须到场,汇集于老人床前,谓之“尽孝”;等老人一咽气,众人即大声呼喊,谓之“招魂”;继而放声恸哭,谓之“送终”。
“材夫头”友伦指挥着我和弟弟,我抱头、弟弟抱腿,将母亲的遗体移至门板上,并在她的脸上复以一层丝棉。
等遗体移至门板上后,“材夫头”即把死者躺过的枕头、席子、铺床草从床里撤出,弃于露天之下。乡邑老人多数将生前的钱财及值钱之物,藏于床中枕里,“材夫头”须当众将钱物点清、登记、收好,以免兄弟妯娌间日后生隙。
二、烧无常与吊丧
停尸完毕,接着须“烧无常”。家人准备“三品”,酒、饭、豆腐、肉、米糕、二双草鞋、一片瓦片,还有香烛、纸钱、银吊等,供饭上只插一只筷。然后把弃于露天的枕头、席子、铺床草和草鞋烧掉,草鞋是送给“无常”的,尽量让它缺纽少绳,据说这样能使“黑白无常”顾此失彼,好让亲人的灵魂少吃苦头,少受杖责。
“烧无常”毕,一家人在回路上不得哭泣,以免把晦气带回。接下去,就要安排人员向远近亲戚报丧了。旧时,报丧人一般大晴天提挟一把伞,或大白天提只灯笼,走得急急冲冲,路人相遇,见状即知,纷纷让道;报丧者一到亲戚家,就把伞子倒挂在门边,对方也即知来人之意,连忙给报丧人泡茶、烧点心,报丧人须吃过东西后方可说出噩耗,然后回程;主人家待报丧人走后,须将其饮过茶水泼出门外,以免晦气留在家中;然后,根据亲戚的亲疏,备一份丧礼,去吊丧、“吃大饭”。
女儿、媳妇均须扎白头绳、鬓戴白花,坐遗体边守灵,吊丧亲戚一到,立即放声大哭,以示礼节。主管丧事的人,在纪事本上记下亲戚姓名、吊丧礼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