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岫岩散记

(2007-04-19 10:18:37)
标签:

行路记事

                       岫岩散记

 

 

                                  独步幽谷

 

 

 

                                

辽南小城,因盛产翠璞青琼而驰名,嵌于累然珠贯之群山间。

便是岫岩。

20辆汽车,按序号一字排开,两三公里长,驶向一个非名胜目的地。

便是岫岩。

2007年4月14日早7点30分,天健网车友会自驾游车队自大连浩荡出发…….

岫岩是地道的小地方,于许多人是陌生的,以至于“岫”(“秀”音)这个字,大都不会读,不少人读成“油”音。大连离岫岩原本不远,只280公里,只3个多小时车路。而当年,又有大批知识青年下乡于此地,也算得上有渊源。然而,当车轮飞驶于高速公路,一行60余人,却还是心驰遥远,在想象着:岫岩到底是怎样的地方?对岫岩,毕竟少有人知,即便是有人自以为知,也不过说,“那地方出玉”,仅此而已。谁敢说真正知道岫岩?就我这个生长于岫岩的人,也是断不敢夸口的,纵然仗着胆子来带队,也仅凭走过一些熟路罢了。

不原始的神秘,不遥远的陌生,牵着这个车队快速前行。

 

                         

 

虽是4月中,对东北,对辽东半岛腹地,依然只能算早春。大地初现耕景,还是褐黄色;远山依旧苍凉,尚不见绿意;唯近处,如路边沟坡。如山脚河岸,确有些许新,绿淡染着,给人温暖,给人亲切,给人欲望。

一路上,车队浩然疾驰——过了开发区,过了金州,过了普兰店,过了碧流河,过了庄河…….                    

我曾为“岫”字查过词典。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岫”:1、山洞:白云出岫;2、山:远岫。没了,就这几个字。两个解释都与山有关,却没说地名的事,更找不到有关岫岩的内容。看来,岫岩这地方,在编写词典的专家们心里,也是没有甚印象的。而山,却几乎成了岫的全部内涵。一句“白云出岫”,便是极具诗情画意,作为释注,已足够了。

车队于庄河东出丹大高速,上国道,向北行驶,很快进入连绵山区,驶上曲折的盘山道——这就是岫岩的特色了。

说到岫岩,是不能不说山的。说到山,大约也就是岫岩的主题了。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对岫岩最准确的地理描述。有资料这样写岫岩:“间有小块冲击平原,蜿蜒起伏的长白山系千山山脉逶迤东走,从岫岩北部进入县境后,分别向西南和东南延伸,从北、西、东三面环抱岫岩,并分别在岫岩北、西部和北、东部境界形成两道天然屏障。千山各支脉的众多分支遍布全县。”

一个“岫”字,本有许多山意,字形里有山,字意中更有山。谢眺《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中便写到:“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远岫,则是远山;周绑颜《玉楼春》中也有句:“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列岫,则为多山坐列。如此看,岫岩其名其境,确是真真切切的。因多山,而称岫;因“列岫”,而远看是山近看也是山。加之,有白云飘出山洞,大有如青烟浩淼般之化境。

椐资料载,岫岩境内,仅有名可称的山岭就有500多座,较大的山岭130多座,著名的有10多座。位于县境北部的药山,因盛产中药材而得名,清代即是奉天(辽宁)省四大名山之一,与千山、医巫闾山和凤凰山相伯仲,山势高峻,绵延起伏10余公里,有大小奇峰40余座。山间多怪石、岩洞和瀑布。东北边境的帽盔山,主峰海拔1145.5米,是鞍山境内第一高峰。

 

                     

而历史上,岫岩的名字,也原本就来自岫岩的大山。

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辽东、咸平等路提刑使王寂巡按各部来到岫岩(当时称大宁镇)境内,看到这里“大山连绵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的秀丽景色,遂产生了欲将“大宁镇”该为“竞秀岩”的想法。当金明昌四年(1193年)大宁镇升为县时,即以“秀岩”命名。到明代,将“秀岩”改为“岫岩”,仍然是据其地理特征命名。

岫岩山多,山里的自然之宝也多。现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2种,其中菱镁石、玉石、理石、滑石、花岗石、硅石等,量多而质好,享有岫岩“六大宝石”之美誉。菱镁石总储量11亿吨,含镁量47%,储量占世界第二,质量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岫岩的玉石,早有世界之誉。岫岩玉储量和质量属全国之首,享有中国“国石”之美誉。岫岩地上物产得天独厚,盛产板栗、榛子、尖把酸梨、金瓜梨等名优特干鲜果。放养柞蚕是岫岩的一大产业,被誉为“中国柞蚕第一县”。所以,到岫岩总吃到茧蛹、柞蚕、雄蚕蛾等营养极佳的菜肴。此外,岫岩有丰富的中草药和山野菜资源。尤其是山野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大量出口。

岫岩山多山美,而写山,却不是每个人都敢的。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辽东才子、著名的满族学者、诗人多隆阿,就曾作诗吟咏:“近山连远山,累然如珠贯。大山别小山,截然似斧断。伊谁善安排,层次不凌乱。天地开辟初,造物裕成算。历览山水图,未能得其半。欲作纪游诗,转致投笔叹。”如此大家,竟只能“转致投笔叹”,吾小辈者岂敢多言?

 

                     

车对在绵延的盘山公路上逶迤行进。山峦,树木,田野,村庄……一路风景,引一行人一路放情——有说笑,有遐想,有神游。

中午时分,便到了县城。

车队驶进城中街道,风过地穿城而过,轰轰烈烈,十分壮观。车过城东洋河大桥,见桥头横悬巨大红幅,上书:“热烈欢迎大连天健车友会自驾游来岫岩”,众人为之感动。

小城是清新的,小城是朴素的,小城是热情的。

殊不知,小城也是古老的。据考证,大约在距今前2万年至前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岫岩这块地域上就有古人类在活动。1983年,在与岫岩县仅一岭之隔的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似,形状与现代人基本一致,说明岫岩地区的先民已经由早期“智人”通过劳动进化成了晚期“智人”:洞穴中出土了包括由岫玉制成的砍器在内的大量石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岫岩地区先民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还出土了用动物牙齿和石料制成的钻孔装饰品,可看出岫岩地区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审美意识;洞穴中有较厚的灰烬和伴生动物的烧骨,说明岫岩地区的先民已经会用火并以猎取动物为生。1987年在县境镇内西北营子村发掘的北沟遗址,距今约前4000年至前2500年,遗址内有圆形半地穴房址,已出土生活用具陶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600余件。陶器器型有罐、壶、碗、杯、盘、豆、三环足器等。其中三环足器是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说明山东龙山文化已传到了岫岩地区。陶片上刻画着新颖的几何纹、人字纹、突棱纹和附加堆纹,线条流畅,组合巧妙,富于变化,反映了当时岫岩地区的人类已经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锄、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渔猎生产工具有网坠、石矛、石箭头等,手工制作工艺有石凿、陶纺轮等,其中石器,均为磨制而成。装饰品有陶环、石坠等,特别是绿松石坠和石雕海螺,是罕见的艺术品。北沟遗址出土的器物说明,距今约前4000年至前2500年,岫岩这块地域上,已经形成了居民原始村落,这里的人类已开始从事农耕兼顾渔猎的活动,已会制造陶器并以之煮食食物,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境内陆续考古发现了几十处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文化遗址和古墓群,表明了在新石器时代,岫岩地域仍有先民在生息、繁衍,并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境内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也很多,如位于龙潭的红石遗址、位于雅河的石棺墓群,以及多处出土的青铜短箭和刀币等,都证明3000-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岫岩地区的先民们农耕及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并开始了商品流通。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岫岩的悠久文明。

 

                      

到岫岩,“满族”字样到处可见。

岫岩是满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县份,是满族自治县。目前全县共有16个民族、50万人口中,80%以上是满族。辽代,满族先世首次进入岫岩,金代,先世人女真第二次进入岫岩,并在境内设有谋克女真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和“万户”、“都统”等重要官职。清代,清朝入主北京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国家的统一,满族大量进入岫岩。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满族等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息,互相学习和融合,促进了乡土的开发,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至今境内遗存的诸多历代庙宇和其他建筑物,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和皮影、大鼓、单鼓舞、二人转、高跷、刺绣、绘画、影人、泥塑、石雕等民间艺术和工艺,都无不闪烁着满汉等各族人民智慧的光芒。

县志记载——
公元928年(契丹天显三年),契丹将渤海东京龙原府穆州会农县(原在吉林省珲春县干沟子山城)靺鞨人300户、500人迁至岫岩南部,仍用原地称谓,置穆州·保和军·会农县,隶属东京道;

公元1115年(辽天庆五年),设大宁镇,镇址在今岫岩城北部,属辰州建县;

公元1193年(金明昌四年),大宁镇升为秀岩县,设防守尉镇守。隶东京路辰州;

公元1222年(金贞元光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七年)公元1222年(金贞元光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七年),蒙古兵进攻辽东,克秀岩城;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改秀岩为岫岩,置岫岩堡,属盖州卫;

公元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5月,于岫岩城设岫岩抚民通判公署,置抚民通判;

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3月,后金努尔哈赤派兵……

从以上历史中我们看到,岫岩不仅有远古的文明,还有变迁的沧桑。

 

 

                             

 

说岫岩,也不能不说水。

下榻的德营宾馆,就坐落在城东大洋河的岸边。望着清澈碧绿的河水,有人疑为海,竟问:“岫岩靠海吗?”可见水之浩汤,水之阔渺……

老话说,有山便有水,山多高则水多高,山多少则水多少。在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些文字:岫岩境内有大小50多条河溪,纵横如织,交错迂回,在群山峻岭之间,汇集成13条支流河,然后又汇集成大洋河、哨子河两大干流。两大干流象两条碧绿色的彩带,斜贯全境,由西北向东南逶迤盘旋而过,在东南部境界汇合后组成大洋河水系,出境注入黄海。

岫岩的每一条河里几乎都有丰富的鱼,种类不下几十种,有名的有马口、鲫鱼等。到岫岩的那个中午,宾馆就给大家吃了一种不大的小河鱼,那就是当地河流里的特产,称得上美味。

在岫岩,你无论什么季节,无论爬哪一座上,都不需要带上水,因为山上到处有水,而且往往你在山顶上也能喝到清澈甘甜的矿泉水。

岫岩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又是省内温泉最多的县份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许多地方都是因温泉而得名,如“汤池”、“汤沟”等。

岫岩的水,也养育了周边的大地和人民。还在来时路上,车队在近庄河与岫岩交界处,就经由了一个高大雄伟的桥,桥下也是万顷碧水——那是有名的英纳河水库,而英纳河,便是从岫岩的龙潭湾流出的。以前,这个水库以为农田灌溉服务,如今已成为大连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可谓几百万人的生命之源。而且,据了解,大连下一个引水工程计划,就的引岫岩的大洋河。想到这,说到这,作为一个大连人,谁敢说自己与岫岩无缘?

 

 

                      

玉,是岫岩的标志。

玉,是岫岩的品牌。

玉,是岫岩的文化。

玉,是岫岩的自豪。

到岫岩,是不可以不去逛玉器市场的。下午,60多人几乎都进了“玉器城”……

岫岩玉因产地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玉之一。据记载,在距今约6800年-7200年的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就出土有用岫岩制作的刻刀。发现于辽宁朝阳和内蒙古赤峰一带、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亦出土有用岫岩玉制作的手镯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满城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也都有一部分是用岫岩玉制作的。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出土有蛇纹石玉制品,由于其物质成分、工艺美术特征等均与岫岩相似,故其玉石来源很有可能为岫岩玉。清代及近代用岫岩制作的艺术品则更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在岫岩县北瓦沟一带建立了国营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北瓦沟露天采区于1964年自动滑落出一块巨大玉石,体积为2.77×5.6×6.4米,重约260.76吨,以草绿色为主,透明度较高,有一半被滑石包裹着。其制品——“玉王岫岩玉大佛”,现陈列于辽宁鞍山市玉佛苑,可谓岫玉之魂。

 

 

                         

在关于介绍岫岩玉的资料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岫岩玉共分两大系列:一是蛇纹石玉系列,二是透闪玉系列。两大系列各种类型的玉都是五彩缤纷,晶莹璀璨,光泽油亮。蛇纹石玉主要产于哈达碑镇瓦沟,这里建有全国最大的玉石矿。近几年,又在大房身乡、三家子镇发现蛇纹石玉,现已开采。透闪石玉产于偏岭镇细玉沟,透闪石玉又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老玉,也叫细玉,产于细玉沟原生矿床;二是河磨玉,也叫“石包玉”,产于细玉沟外白沙河中及其流域的泥沙中。其实,河磨玉也出自细玉沟的老玉。其形成原因是老玉矿裸露地表部分经风化破碎成块,被山洪冲到沟外白沙河里,和河卵石一起滚动,磨成卵石状。大小不一,大的几十吨,小的十几公斤。每块河磨玉都有一层紫褐色的表皮二、三厘米厚内含鲜艳细腻玉质。极个别的没有形成表皮,被当地群众称做“露肉”。岫岩透闪石玉,即老玉、河磨玉,与新疆的和田玉同质。    蛇纹石玉和老玉都是从地下原生矿床开采。河磨玉,则从河水中捞取,或从白沙河两岸的泥沙中采取。每年洪水过后,采玉工们便到白沙河里凭感觉捞取河磨玉。平时从岸边的泥沙中也可偶得。有的农民在院里打井发现河磨玉,也有的挖菜窖挖出河磨玉。

岫岩玉的颜色有深绿、绿、浅绿、黄绿、灰绿、黄褐、棕褐、暗红、蜡黄、白、黄白、绿白、灰白、黑等色。如此丰富颜色的存在,常使岫岩玉有极其美丽的“巧色”。颜色的深浅与铁含量的多少有关,含铁多时一般色深,反之则色浅。玉石还有强烈的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有的显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秀明。其透明度与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有关。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了解岫岩玉的基础常识了,但它似乎教不会人们如何鉴别和欣赏岫岩玉。鉴别和欣赏岫岩玉是件很难的事情,以至于许多来买玉的外地人不敢轻易下手。即使敢下手,也常常买了物价不符的玉器。这次,至于进了玉器城的那一群人,都各自买了什么,已无法知道了。但我自己,虽已多次来,多次买,这次还是忍不住买了两件,一件题为“秋实”,一件题为“福禄”,均是传统题材,玉质却是上好的。至于价格,就不便说了,因自古就有“金有价而玉无价”之说,你看好了,就值得,买了就是;看不好,就不值得,不买也罢。

 

岫岩散记

 

                      

吃、喝、玩、乐。

在并不喧嚣的小山城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次日清晨,车队在向导的带领下,驶向清凉山。这是本次自驾游的一个主要景点。清凉山距岫岩70余公里,位县城东北方向。

清凉山,山势高峻挺拔,海拔790米,以山林深密和气候温润凉爽而得名。山南石沟内,有著名的飞瀑奇观。

一个多小时后,车队便到了山下,一行人便进山门,径直奔那飞瀑奇观所在的山沟而去。

4月春早,乍暖还寒,涧水虽已初融,山脚下还有溪流奔涌,而继续深入,却不仅不见瀑布,连溪流也销匿了,只听有水在潺潺流响。这水声自哪里发出?原来是在我们脚踩的冰下......再举头放眼,见崇山峻岭间,有白色冰川,自高山飞来,虽已成瀑布状雕塑,看去凝如白玉,其势却如滚滚洪流飞泻,让人感到整个山涧仍在涌动不止。

也许,这正是此季节游清凉山的秒处所在。

 

清凉山,清净幽深,满山是参天密布的森林,有高大的桦树、柞树、落叶松等。林间,有刚刚萌芽的各种药材和野菜;有尚未吐绿的原始野生猕猴桃藤萝;还有成片的野生榛子树……堪称纯粹的大自然!

 

面对这冰川,面对这自然,面对这原始,面对这清幽,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人,无不心有所感,无不情有所动。

大人们感慨,孩子们欢快。

沿着冰川,扶着古木,踏着朽叶,伴着水声,向上攀爬,攀爬…….似乎,都不觉得累,大有入境之象。

离开冰川,向北翻爬一个陡坡,眼前现出一座道观。这道观不大,唯一一位长住的道士说,这叫“白云观”。道士一身青衣,蓄长须,面色红润,神气平和,一眼可见已有了修行道性。

站在道观的幽静小院里,陡地记起辛弃疾之名句:“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再远忆,似是陶公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佳句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置此境界中,默吟默悟,顿然感知了许多,心叹不已——这都是何等确切的描述!云,悠闲地从山洞飘出,随风远去,不曾归来。而鸟,却飞得太累,不得不在黄昏时分回还。鸟如是,人不亦如是?

下山的路很长很长。

下山的脚步很沉很沉。

 

 

 

                         

岫岩没有著名景点。

但岫岩有太多的山水可看。或许,一山一水都是景点。

岫岩有原始的痕迹。

但岫岩并不蛮荒。或许,惟其原始才是岫岩。

岫岩是小地方。

但岫岩养育了我。小时候,屋后的山,春天开满了映山红,我和弟弟妹妹们总是要采一抱来,插满家里的泥瓦罐;小时候,门前的大河,春天游着成群的小鱼,我和弟弟妹妹们总是要捉一篓来,让妈妈做成餐桌上的美味…….

我是走岫岩的山路上学的,是秉岫岩的煤油灯夜读的,是自岫岩的考场考出岫岩的,是做着无数个关于岫岩的梦游荡于岫岩以远的城市的…….

20多年过去,回了无数次家,却还是想家。

离五一只半月,却计划着,那时还要回家。

 

                         十一

朋友,岫岩是我家,也应该是你家。你有时间,不妨也去趟岫岩,走一走,看一看,采一束野花,喝一口山泉,赤脚涉一涉河,穿鞋爬一爬山……说不定,你也会有回家之感。

                               2007-4-19于大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山谢语
后一篇:长夜微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