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毕业三年第一次重回母校

标签:
就业听众校园广播电台主播鲁东大学胶东校园 |
分类: 娄雷的日记 |
日记:毕业三年第一次重回母校
时间过的真快。是啊,一晃毕业三年了。三年中,我只回过山东一次;三年中,我再也没有回过母校。
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否认我的母校是鲁东大学。在四年本科就读期间,鲁东大学给了我无数的机会,我也正是因为这些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我拿到飞机票的时候,我内心真的很激动,似乎这三年的工作让我已经不知道心潮澎湃是何样的感觉。在机场,我耐心的等待飞机的起飞。我不断的回想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望着窗外巨大的飞机,我真是不敢相信很快就又将踏上那块熟悉的土地。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这次回学校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张,要拜会非常多的媒体和老朋友,还有一些一直联络但却从未谋面的朋友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能够取得如此多的成果;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有那么多朋友认识了我……
第一站的胶东在线是我最熟悉的网络媒体。我的校园DV成名作《我在你身边》就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那个时候,拍摄影片的设备大多都是他们提供的。我一直很感谢他们的支持,也很佩服网站领导的魄力。要知道,那个时候拿出如此昂贵的设备让我们这帮学生去使用是要下很大的决心冒很大的风险的。毕竟万一出现问题的话,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赔偿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早已经不把他们借我们设备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合作,这其中蕴涵着太多的信任。好在,作品没有让领导和编辑们失望,不仅社会反响不错,还取得了很多业界专家的认可。
我走的时候胶东在线没有多少人,我大约都可以认出来。现在队伍壮大了许多,出现了很多很陌生的面孔。他们已经成为了这个网站的主力军。看来,大家都在成长。访问进行的很顺利,回答了很多非常热门的话题,我想那期节目一定会对大学生有帮助。当然,最令我激动的不是做了一场视频访问,而是意外的被聘任为教育频道的顾问。从张总手中接过聘书的时候,挺激动的。从一个学生记者到顾问的蜕变证明了我在北京三年的成长得到了认可。
从胶东在线出来,去了大学生电台和电视台。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参加的最重要的两个社团。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两个团队非常在意,因为似乎也是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听到有不好消息的时候依然会很生气,或许这也算是一个情节吧。与其中的成员进行了沟通,看到有那么多热爱媒体的同学在这个团队里,还是从心里高兴。不管现在他们的处境如何,在未来的日子当中,或许还真能走出好多个活跃在媒体一线的名编辑名记者呢!这次谈话也让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在后面的文字里我会重点介绍。
再后来去拜访了姜处长和王书记。这两位老师是我在大学就读期间最感激的两位学校领导。他们一直很包容和支持我,有很多的活动都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才得以组织的。我对他们非常感激。毕业以来也一直在联络着,这种情况不是用时间和空间就可以阻隔断的。我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关系将会越来越亲密。我也会继续努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两位恩师汇报。
晚上还做客了交通台的《狂飙碰碰车》节目。许主任和王主持给我这么个机会再次和烟台的听众交流。要知道,从我毕业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与烟台的听众联络。这三年过去了,应该有太多的听众把我忘记了。在节目中我们开通了热线,听众打电话来参与节目,没想到还是有那么多的人记得我。甚至还有一位听众向我提出了当年自己的不满。我才真正的意识到当年自己的一举一动是那么的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自己的点滴闪失实际上都会影响到别人的心情。我想,不仅以后在电台的节目上,对于我的工作我也会吸取教训,永远以一个快乐大使的角色出现,把快乐传递出去。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还做了几场讲座。虽然主题不同,但是传递的思想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同学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校里做报告,希望不是最后一次。
这次媒体老师也见了不少。包括胶东在线的张涛老师、周明翔老师、还有烟台日报社的王晓丹老师等。王老师也给我制作了一场视频访问,我真是很感谢她。也见到了很多老师:于龙、李大卫、吕航、孙秀杰……还是很多好朋友:杨林、戴日强、隋志启……让我觉得倍感亲切。
这次烟台之行还有一个收获,认识了一位小同学:孟洋洋,校园广播电台台长。一个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大学生。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有为了梦想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当我得知他是台长时,觉得一种难以说出的温暖。与他似乎似曾相识,是那么的亲切。或许命中注定我该与他认识吧。希望在未来有机会与他合作!也希望大家多多关心他!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