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08月14日 秋天的第一丝凉意 斋堂百花山黄安坨
标签:
百花山黄安坨海眼斋堂骑行 |
分类: 骑行日志 |

百花山海拔1991米,是北京第五高山(第一灵山2303米,第二大海坨山2234米,第三雾灵山2116米,第四百草畔2035米),从南侧的房山区、北侧的门头沟区都有路到达百花山景区北坡、南坡的售票处,南北两条路都环境清幽,骑行的终点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是理想的爬坡线路。2019年我已经骑过由房山贾峪口上山的路,立秋过后的一周,今天骑行由门头沟上山的百花山路。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条路到达各自的售票处后,都不允许自行车继续上山进入景区,而房山那边允许游客自驾到达山顶。

7点45分,把汽车停在了门头沟区的斋堂镇,斋堂镇就在斋堂水库的大坝下,镇子的主干道正对着60米高的水库大坝。

出镇进入109国道,经过爨柏景区。
爬一道小坡,很快就到水库大坝边上。斋堂水库是门头沟最大的水库,水库狭长,沿着109国道蜿蜒,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只能在几处空隙一窥真容。
继续爬坡,百花山路一路的坡度都不大,比从房山那边好骑,最好的还是一路有哗哗的溪水相伴。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由山而下的大南沟水量充沛,这里环境幽静,偶尔见到钓鱼的人。

小溪真好,如果时间充裕,真想在这里坐上半天。



9点16分来到黄塔村三岔路口,由此直行9公里到百花山售票处,左转7公里到黄安坨村,我准备直行,然后由黄安坨村绕回来。

5分钟后经过百花谷景区的大门。

9点23分经过西山红客栈、保护区界碑,算是进入了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在张家铺村查了下健康码,顺利通过。

以后的坡度稍微大了些,一路再没有村庄,专心地爬坡。

山越来越高,一路郁郁葱葱,景越来越好。

歇口气,回望来路,有小小的成就感。

10点12分,骑到百花山的售票处,此处海拔约1100米。一名自驾的女游客看到我有些吃惊,说路上看到我缓慢地爬坡,心说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到啊,没想到歇口气的工夫我就上来了,哈哈。我想咨询下工作人员路怎么走,他先健康码、行程码的一通招呼,然后指着停车场告诉我从那边走防火道。
停车场的尽头有一道栏杆,想必就是不能随便走的防火道了,我边骑边嘀咕怎么过去,只见从防火道里开过来一辆汽车,司机走到栏杆前,随手把栏杆打开,车就开了出来,原来这里随便走啊。

这条防火道在有的地图里标为黄百环路,应该是由百花山到黄安坨的道路,随着高度增加,温度也越来越低,码表显示23度,路面上枯黄的落叶也没有人打扫,高山之上,竟隐约感觉到秋天的第一丝凉意。


这是条非常极漂亮的山间小路,到黄安坨7公里,在海拔1000米以上起起伏伏,玉带般地缠在百花山的腰上。
这条防火道在有的地图里标为黄百环路,应该是由百花山到黄安坨的道路,随着高度增加,温度也越来越低,码表显示23度,路面上枯黄的落叶也没有人打扫,高山之上,竟隐约感觉到秋天的第一丝凉意。



我非常喜欢这条无人的山路。7公里走走停停,坐下来喝水休息,实在不愿意匆匆而去。


路边的野花--长梗合被韭。

这种细碎的小花好像叫北柴胡,花簇非常小,比最小的指甲盖还小,以致于卡片机根本对不上焦。

11点22分,骑到了防火道的另一头。

山坡上的黄安坨村已经不远。

出了防火道不远,对照百度地图,这里叫做“海眼”。海眼一般指泉眼,形容泉孔直通大海。北京城里的北街桥就有“海眼”传说,没想到在这高山之上,也有“海眼”。

继续向前不远就是黄安坨村。

黄安坨村位于百花山山腰,海拔1045米,地势高敞凉爽,视野开阔。全村共151户、264人。最早来此开垦的山北门头沟杜家庄的王姓、杜姓,现已人很少了,后来百花山南秋林铺、蓸家坊的任姓人家翻山来此,占洼开台、垦荒建房,形成现在的黄安坨村,现在的黄安坨村以林果、旅游为主。

(网图侵删)
在村子海拔1090米的最高点,建有精品民宿百花山社,百花山社有“北京最高海拔民宿”之称。超大的私家小院与露台,高山图书馆与空中会客厅,当地的新鲜食材与艺术沙龙,让人乐在其中。2018年3月,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黄安坨村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帮扶,计划投资2000万元,盘活6套闲置宅基地,建成2套精品民宿,黄安坨村走上旅游逐梦的乡村振兴路。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黄安坨村的100级的台阶之上有个小广场,小广场背靠百花山主峰,广场中央位置是一座红白相间的雕像,上部为太祖胸像,下部底座为批示手迹和背景说明。

手迹为:“这是一个十三年的长远规划,可以作为各地的参考。这种规划的用处,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这种计划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还要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去加以具体化。由于几个年度计划的实行,远景计划会要一再加以修改的。”
这个批示的背景:1955年北京市农林局规划工作组,对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制定了十三年(1955—1967)长远发展规划,发展畜牧业、林业、农业、副业等项计划和措施,以及改善社员生活的具体办法等综合归纳,以《黄安坨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的远景规划》为题,太祖为这篇文章写了批示。
66年过去,太祖如果看到现在的黄安坨,应该颇感欣慰。

纪念广场脚下有个纪念馆,因疫情关闭。

11点42分,出黄安坨村的大门。

大门旁边有“23公里醉美红叶徒步绿道”的标志。这条绿道是指由山下的黄塔村三岔路口开始上山到黄安坨(双黄路)、再由黄安坨经防火道(黄百环路)到百花山售票处,最后由百花山售票处到黄塔村(百花山路)的环线,环线全长23公里,每隔一段就有标志,注明已经走了多少公里,现在海拔多少,还有多少公里到终点等。此外沿途还有各种雕塑小品。



这是一条美丽的道路,秋天还应该再来,红叶令人期待。

出了黄安坨村,看地图还有个叫做“莲花青”的地方,可一路快意放坡,竟没有找到。


12点04分骑到三岔路口的黄塔村。黄塔村海拔900米,全村158户,268人。据说村中有一座塔,古村名因塔而得名,有一座龙王庙,有1棵古槐。可惜我放坡太快,这些都没看见。

回到百花山路,一路呼啸一边赞叹。


然后回到109国道上,往清水方向。

途经“百花人家”,一处网红农家乐。我早上在家吃了两个烧饼,路上又吃了几个士力架,原想经过农家乐时吃个的午餐,不料家家人满为患,于是在小超市买了罐八宝粥、一瓶可乐,吃喝完毕直到回家竟也不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