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4月30日贝家花园有故事
标签:
贝家花园贝熙业大西山抗日骑行 |
分类: 骑行日志 |

在北京市海淀的山后地区,有座建于民国初年的别墅--贝家花园。这座别墅的主人是法国医生贝熙业,民国初年来华,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大夫,1920年中法大学成立,任该校董事、教授兼校医。为了给女儿治疗肺病,他在西山租下(租期99年)一片山林,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别墅。这里成为在京法国名流相聚的沙龙、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站、给村民义务治病的诊所,也见证了异国情侣的旷世之恋。今天虽然下雨,我仍按计划单车前往。
7点半冒雨从广渠门出发,雨不大,星星点点时断时续。天气预报说再有半个多小时就停,我也没在意,随手拿了雨衣备着。结果雨下了一路,过了颐和园后雨变大,虽穿上了雨衣,鞋和袜子还是湿透。

9点左右,骑到了颐和园附近,山色秀丽起来,雨也渐渐大了。

一路雨骑,越下越大,在太舟坞加油站休息、避雨十几分钟,10点30分左右到大觉寺前的路口。

路口右转,这条清静的起伏路叫大西山旅游路,串联起大觉寺、贝家花园、七王坟、凤凰岭等景区,是条不错的骑行路线。顺便说一下,统称的西山有大小之分,香山、八大处、新老望京楼等称之为小西山,阳台山、凤凰岭、妙峰山等称之为大西山,卫星地图一看便知,现在有了六环路,分别更明显。


贝家花园在大西山的脚下,标志明显。

上一道短坡,门前有个小停车场,10点50分,贝家花园到了。

进了贝家花园,迎面是写着“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的卧石。民国初年,这里是中外文化大咖的沙龙,附近还有中法大学西山学院遗址、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旧居(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作《远征》的创作地)等。

进入大门,沿着栈道爬上一道小坡,才到贝家花园,花园主要由碉楼、北大房、南大房三组建筑组成。

雕楼主要用作诊所,贝大夫每次从北京城回来,在这里为附近的村民义务看病。

贝家花园除了是座诊所,还是八路的一处秘密联络点。抗战时贝熙业非常同情中国人民,利用他法国医生的身份,经常为八路军购置紧缺的医药器材。有时用汽车、有时骑自行车,从城里王府井附近的大甜水井胡同住所往这里带药,然后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晋察冀根据地。当时贝熙业已经70岁,那时的路况肯定比现差,这样一位老人冒着生命危险,骑着自行车,驮着几十斤的药品骑行50公里运到贝家花园,真令人敬佩。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燕京大学教授、英国人林迈可从广播中听到消息,机警的林迈可立即驾车出逃,在他走后不久,日本兵即拘捕了燕京大学内的英美人士。林迈可在黑龙潭弃车,辗转来到贝家花园,贝家花园的管家王月川是地下党,帮助林迈可经妙峰山、淤白、斋堂到十渡附近,进入晋察冀平西根据地,以后又到延安,林迈可为我军培养了许多无线电人才。

从雕楼到后面的南大房,还要走一段山路,环境清幽。

北大房,一组花园式建筑。贝熙来生活起居的住所,也是名流聚会的场所,许多老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壁炉上放着贝熙业夫妇的照片。

从雕楼到后面的南大房,还要走一段山路,环境清幽。

北大房,一组花园式建筑。贝熙来生活起居的住所,也是名流聚会的场所,许多老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壁炉上放着贝熙业夫妇的照片。

贝熙业和年轻的中国妻子吴似丹。吴似丹家出身名门,是吴佩孚的本家,她经常到这里疗养、绘画、帮助贝大夫给村民治疗。这对异国情侣于1952年结婚,那年贝熙业80岁,吴似丹28岁。1954年,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贝熙业夫妇离开了中国,1955年,吴似丹奇迹般般怀孕了,生下儿子贝石涛,贝熙业珍贵的父子情只有两三年时间,1958年贝熙业去世。此后吴似丹守寡一生,将儿子培养为医生,吴似丹于2013年去世。

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墙壁上挂着民国时期名媛大咖的照片。


从北大房出来,还要走段山路来到南大房。南大房是贝巸业两位女儿的住所,这是一组中式的建筑,房前平台上树荫茂密,是喝茶观景的好地方。



南大房室内的布置有些奇怪,看着像办公室,墙上还挂着“总理遗训”之类,侧房挂着厚厚的窗帘,室内阴暗压抑,还有间“监狱”。


我从一个抽屉里发现了示意图,上面标着新民会、警察局、洋行之类的,一时很是困惑。

等出来到大门口时才明白,这叫做“沉浸式剧场”,展现的是抗日时期地下党的斗争情况。向相关人员询问,得知参加者最少需20人,每人花费200多元,参加者在贝家花园内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与日伪地下斗争的情景,一场演出需要五六个小时,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


14点20分来到大觉寺门前。

沿温泉路原路返回,发现了贝大夫桥,来时下雨没看到。贝熙业当年曾给温泉中学的学生义务看病,并捐资修建了中学附近的石桥,石桥被命名为贝大夫桥,贝熙业十分高兴,曾在桥上拍照留影。


在贝家花园附近骑行的轨迹。
今日骑行106公里。
----END----
----END----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