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04月10日 美丽地行走在白河峡谷

标签:
望京台白河峡谷春天徒步琉辛路 |

“和遇见的每一个人笑着打招呼,喝看山人款待的开水,看自驾和骑行错过的风景……和李同学步行北京的壁挂公路G234,走着走着就从怀柔走到了密云。”这是止水发在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记录了我俩沿白河峡谷行走的印象。4月10日,我们驾车到琉辛路(G234)的云蒙仙境景区附近,沿悬崖峭壁间的公路居高临下倚白河峡谷行走,经过最高点望京台、一路起伏经珍珠千尺瀑,到出山的头潭桥再原路返回,全程20公里的行走,获得了比骑行更丰富的旅途感受。

8点11分,我们驾车来到琉辛路的云蒙仙境附近,拍照后开始第二次徒步。最近我们对徒步有些着迷,我推荐止水看8264论坛上的神帖《走着走着到到了,从北京到拉萨》,帖子记录的是两位女医生几千公里行走的壮举,止水送我一本《从大都到上都》,作者是北大的一位历史教授,书籍记录了他从元大都(北京)沿古道走到元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的过程,以及沿途的见闻和历史。我和止水相互蛊惑相互毒害着,小马过河般开始尝试徒步。

一位正在山下休息,转眼就摇车上来的骑友。我们还和另一位在路边休息的骑友聊了几句,这位大神级的骑友早上从北四环出发,经密云、黑龙潭、清凉谷过来,还要翻山到望京台,最后经G111从怀柔回京。这一圈怎么算也得200公里,而且大部分还是山路。


还遇到退休的老哥俩,早上5点半从北京城出发,乘916路到怀柔,赶8点从于家园出发的H33支线到东峪,然后沿琉辛路徒步上山,27公里后下山到密云的四合堂,乘下午的小公交回密云城区,再坐980路回京。全程凭老年证不花一分钱,时间拿捏得天衣无缝,真佩服死了。

最后一处大拐弯,中间的桥叫做头潭桥,这是我们计划中的折返点。我和止水在桥上休息、打开背包准备吃路餐,旁边值班小屋里的老哥执意请我们进来喝热水。盛情难却,我们在温暖的屋里吃着火烧、就着热水,听这位守山人讲故事。

这位老哥名叫何海权,今年67岁,家就住在小屋后面的山沟里。山沟很深,有二十多里,都属于云蒙山景区。前些年深山区整村搬迁,大部分人迁到山外的石城镇居住,老何故土难离,仍守着老屋生活。后来谋得了守山的差事,看得出他对这份工作挺满足:“总共4个人轮换着上班,给我们一年6万块工资,合每人一万五,一个月上一星期的班,不错,比那些搬到外边找不到工作的强,那些人想回来,可老屋都被拆了,他们后悔死了。”

身居深山的老何并不闭塞,经常参加旅游团各地游玩,去年还去了台湾,说着老何从一个铁盒子里拿出收据给我看。这真令我有些惊讶,心说我还没去过台湾呢。又聊,老何还去过新疆,而且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去过,那时他是村治保主任,和村长两人从山沟子出发,辗转20多天到新疆喀什,把受打击又平反的本村干部户口迁回来,“坐火车汽车,来回一个多月,遭了罪也开了眼!”老何还是党的九大代表,全密云就两位!这更不得了啦,我对老何不但是惊讶,还多了几分敬重。

半个小时,我们吃饱喝足,腿也缓过来,该动身回程了。老何把我们送到门口挥手告别:“等疫情过去你们再来玩啊,我儿子在前面黄土梁村开民宿,店名就叫‘老何的家’!”

回来的路上和止水边走边聊,没想到这深山里的老人这么不简单啊。再回看崖壁间那些随着时间消磨的题字,又多了一分感触。



这堆乱石的顶部有处涂鸦,大家看到了吗?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徒步,不管是驾车还是骑行,我都不会发现的。

在最高处,不知这小伙子是怎么爬上去的,丽莎姑娘一定是看到了。

上面这段文字算起来已经近三十年了,如果当年他们二十出头,现在也到了我这岁数,或许比我年长,那现在就都已退休。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在隧洞的留言?这留言让我久久感动,我把和止水徒步的照相加点陈旧岁月的效果,把自己带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在一个隧洞边我发现几双被遗弃的红色高跟鞋,估计是模特拍照后丢下的,我从来没有近距离地观察过高跟鞋,发现鞋跟如此之高,几乎要像跳芭蕾那样繃着脚面才能穿上,而水晶一样的鞋底有一寸厚,透明的鞋底里还镶嵌着花瓣,想像着模特们轻盈地走着,一步一簇鲜花,一步一簇鲜花,这是多么美丽的行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