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爱发脾气,家长怎么办?

(2012-09-12 09:57:52)
标签:

育儿

宋体

引导

情绪管理

亲子关系

 

刚开学不久,就收到一个白领家长邮件咨询。说“儿子6岁,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平时都很讲道理,很善良,但是有些时候生气了,会非常意外的发作,有些歇斯底里,和他平时的情绪有很大的反差,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不受控制”。家长为此很担心,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信里的字里行间,能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焦虑情绪。一般孩子和母亲比较亲,容易和母亲产生深度共情,母亲的焦虑会自然地传递给孩子,甚至母亲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生气或者焦虑的时候,孩子已经明显地表示出来强烈的情绪了。行为理论认为,小孩的主要行为与情绪色彩主要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学习来的。

所以,父母中的一方因工作压力大,回家后心情不好,或者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会停止嬉闹,一反常态来与家庭气氛协调。而这往往可能是家长容易忽视的地方。

 

 

孩子发脾气背后的三种意义

孩子的发脾气一定隐含着一种意义,最通常的解释是一种分离性焦虑所致。6岁之前的孩子最担心父母会不爱自己,离开自己,也害怕父母有哪怕一点小小的争执,这些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有些孩子喜欢哭闹,更像是一种压抑的焦虑发泄,不知道母亲是否经常出差,或父母工作太忙,不怎么在意孩子的内心需要。处理的方法是父母要表现出很离不开孩子的样子,经常抱抱他。离开一天也要专门给孩子打电话,对他说,非常想他等等。当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期,他的自我能力就开始发展起来了。

第二种解释是孩子对父母的关系控制。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很老实。回到家就变得不乖,任性。哭闹是对父母的惩罚,比如自己在幼儿园里没有得到父母照顾,回到家就要求过度补偿,不能满足就以哭闹来要挟。处理的方法是在孩子乖的时候,父母就围上去分享好的情绪,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就各自走开,对他说:“宝贝,你现在不开心,我们呆会儿再来和你玩”。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会遭受孩子的反抗,哭的更响更久。但只要温柔地坚持,让孩子知道这样哭闹无效,聪明的孩子自己会改变。

第三种解释是情绪压抑,比如孩子不幸遇到一个很严厉的幼儿园老师,在那里不能活动,奔跑,喊叫,很多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回到家后,感觉哭闹是最快速的发泄,于是养成了不当情绪发泄的习惯。

情绪是一种能量,不会自动消失。有些人特别容易发脾气,有时会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控制不了自己,这就说明,他内心里面有很多情绪了。有情绪的孩子能量也充沛。哭闹的孩子是能量向外释放,不哭不闹的孩子反倒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

有些敏感、内向的小孩,表现得很乖,很听话的,因为不太需要家长操心,反而容易被家长忽视。想哭的时候,家长说,男孩子,不准哭;小孩子不能没礼貌;不能大喊大叫等等。家长的各种“不能”,“不许”,“不可以”,让孩子学会压抑自己,用身体去压抑,情绪就攻击身体,孩子容易身体不舒服。

这些孩子压抑的能量就储存在身体的“情绪垃圾筒”里,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宣泄和引导,经过多年的累积,一般在三个年龄阶段,容易爆发:1112岁;1819岁和2526岁。青春期表现为不想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成年期表现为不想工作,宅在家里“啃老”;或者在婚恋问题上和父母对着干,让父母操碎了心。我们看到不同的父母说着同样的一句话,“我们家孩子从小很乖的,很听话的,不晓得现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不管是内向、敏感的小孩还是外向,爱发脾气的小孩,家长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

 

家长管理孩子情绪的四个步骤

一般说来,家长管理孩子情绪的方法共有4个步骤:接纳、分享、肯定与引导、策划方法。

一、接纳。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接纳意味着:我注意到你有情绪,并且我接受有情绪的你。可以直接说出孩子的情绪,比如说:“看起来你有点生气。”

二、分享。这个技巧最重要一点是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孩子需要有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用点耐性,如他正努力说出情绪,不要打断他的话题,只是单纯的鼓励孩子继续讨论。可以简单地回应或重复孩子的话,“哦”,“你是说,……是吗?”

等到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表情,身体语言会放松下来。孩子平静下来,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家长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引导孩子。

三、肯定与引导

一个受挫的孩子会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例如打人,摔玩具,或者谩骂别人。家长在了解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并且帮他描述感觉后,可以使孩子明白,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是表达情绪的行为可以选择。也就是说,家长应表示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情绪和动机,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恰当的方法来处理情绪。比如说:

“你对小西刚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我明白你的感受,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现在他也想打你。这样,你们便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四、设计方法

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就要问他想得到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如果重新来过,你能想到其他的处理方法吗?

家长可以说:“刚才小西走过来的时候,你要怎样说,他便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哪”?“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导孩子情绪管理的前提

对家长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

家长想要批评孩子,只说事情,不要说伤到人格和自尊的话。避免说,你这个人没出息,好懒,很不负责任等等。经常埋怨孩子不好好读书,不求上进的父母,是怕孩子不肯用功学习,但家长对孩子有怨气的时候,比较容易用反面词语形容孩子,这些否定性的语言极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是很亲的人,天天要回这个家的,他不能逃。父母说的有错吗,他可能确实有这些问题,但是,父母说得越对,孩子受伤越多。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哪怕和他讲一些很尖锐的事情,还要和他身体连接。比如,抓住他的手,对他说,“你刚才很生气,但生气的时候,乱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孩子在一个安全的氛围内,更容易听的进家长的话。

二、不去丢他的面子。

我们都很好面子,但是不太习惯用在家人的身上。家长往往会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因为我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小。别人看到孩子说,这个孩子好害羞哦,因为他没叫人。我们会说,“是啊,他就是不肯叫人,我已经教他很多次”。孩子会觉得没面子。如果我们说,“他不是害羞,他只是没准备好,等他准备好,就会叫了”。

三、不要去羞辱他

羞愧感。很多家庭喜欢用引起孩子羞愧感的语句来教育孩子,“你做功课怎么这么慢啊,天天在磨洋工”;“怎么考97份,还差三分哪里去啦?”

恐惧感(你还哭,再哭,外面拐卖儿童听到了,把你卖了去);

犯罪感(你再不听话,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这些语言,会增加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感觉很没安全感,容易压抑自己或者和家长对抗。

总之,我们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我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在想解决孩子的问题。然后,可以教导孩子把这种发脾气,哭闹等等的不良情绪发泄引导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让孩子学习跳舞,唱歌,画画,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这些都可以抒发心情;也可以鼓励他在外面与别的孩子疯玩、游戏,既调整了情绪又增加了社会适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