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的缺失和丧偶式教育

标签:
陈露育儿 |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去上学,或者小小年纪情绪障碍,这样的孩子见多了以后,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大多都有一个“缺位”的爸爸。那么,父亲的缺位到底对家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父亲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http://s10/mw690/001Dmviuzy7n9P2gMiZ59&690
1、父亲的“缺位”
父亲的缺位有时候是因为非选择性的因素,也就是身不由已:因为职业、经济、环境等因素无法与孩子在一起,比如说,常年在外地工作。有时候的缺位可能是因为自己选择性缺位:也就是说在客观上有条件、有可能与孩子在一起,但是自己却不积极、不主动、不情愿在一起,或者虽然人在一起,但功能上缺位了。有位父亲因为自己创业,压力很大,而妻子有些产后抑郁,情绪暴躁,那个时候他不懂得如何处理,就选择了躲避,在孩子四个月的时候选择出轨。妻子为了孩子忍耐了很多年,孩子小的时候不太懂事,只觉得母亲不开心,父母总是吵架。现在孩子渐渐长大,懂得了爸爸曾经对不起妈妈,目前面临小升初,对父母的关系相当敏感,老觉得父亲和母亲要离婚,导致上课注意不集中,考试成绩直线下滑。又比如说,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感觉疲惫的母亲想要父亲搭把手,但是父亲觉得工作也挺累的,需要休息,打打游戏,或者不满意妻子对他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就不愿意搭理妻子。于是夫妻发生争吵,日积月累,妻子渐渐对丈夫失望,也就把所有的心思放到孩子身上。高兴的,不高兴的,所有的情绪都倾倒给孩子。孩子好的时候,很开心;孩子调皮很闹,她管不住的时候,就光火,甚至歇斯底里。一个17岁抑郁症的孩子在手机里写着,我真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生气的时候要撒泼打滚,还拿把菜刀说要自杀。我真不明白,我就是打游戏打的时间多了一点,她至于那么激动吗?要死要活的。
因为丈夫的缺失,母亲丧偶式的养育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长大了以后要与母亲拉开距离,成为一个有自我独立人格的人,不需要母亲太干涉自己的人,但是母亲因为常年的孤单,以及把孩子当做生命中的唯一,永远希望孩子像6岁那样听话,乖巧,好管理的模样,导致了两个人的紧张和冲突。所以,父亲的缺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不开心,想要控制的妈妈。不开心的妈妈,养育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而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也是挺作、挺难养的,对母亲的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造成母子进一步的纠缠。
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选择性缺位,很有可能是他自己还没有做好承当父亲角色的心理准备;有可能他就是在父亲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内心也缺乏父亲的榜样的力量,自己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为孩子挣钱有时候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以回避自己不知如何为父,不知为夫的无措。有一些父亲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忙着工作,忙着自己的事情,人到中年,工作不那么忙,人也成熟了,想要接近孩子,忽然发现孩子长大了,不爱理他或者顶撞他,爸爸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委屈,甚至恼羞成怒,与孩子有肢体冲突,那说明自己还没有脱离孩子气,还没有学会当一个宽容接纳的爸爸,还在跟孩子斗气。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亲因为各种原因缺位,造成的麻烦在后来补课时需要花费的代价会更大。
2、父亲养育和支持的功能
一般,2岁之内孩子是需要母亲作为主要的依恋对象,形成孩子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对自己与他人看法较为正向,学习意图强、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能力、人际关系好。所以,婴幼儿期,母亲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母亲的焦虑形成孩子的不安全感,而父亲对母亲情感的支持,进而支持了孩子安全感的获得。
另外,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互动也影响了孩子的表现。有一段录像,一位七个月大的男孩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床上努力地爬向母亲所在的地方,每当他快接近母亲时,在一旁观看的父亲就会一把把他举起来,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孩子没有哭,继续看着母亲,努力地爬,中途他似乎爬得有些累,一头倒在床上,歪头看着父亲,似乎是在寻求他的帮助。母亲上前去抚慰孩子,父亲再一次把孩子抱走,孩子仍然没哭,父亲把孩子抱起,举高,如此反复。这就是父亲和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的差别。母亲倾向于关心孩子,接纳孩子,害怕孩子失败,而父亲倾向于鼓励孩子探险,承受挫折。最重要的是父亲和母亲都要在孩子身边。尤其父亲把孩子高高举过头顶,母亲一般会在一旁非常担心的看着,孩子则会幸福的尖叫,会说话的话可能还会叫再来一次。通过这种活动,他能够感觉到父母对自己不同的关照,母亲的关爱,父亲的接的住自己,很轻松,很自信。从和父母的互动中,逐渐成就孩子的细腻和阳刚的性格。
一般来说,孩子的依恋模式的形成在2岁前,这个时期幼儿最需要母亲的照顾。父亲的作用成为母亲经济和情感的支撑。此时的父亲在孩子心中扮演着二把手的角色。他的价值会随着孩子独立能力的增长而增长。
父亲角色的出现就意味着在孩子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中加入了一个力点,使得母子二元关系必须有一定的分离,来应对新出现的三角关系,这会帮助孩子自我独立意识的形成。一般母亲和孩子有天然的依赖与难分难舍,没有父亲的帮忙,这个分化的过程更困难一些。父亲首先作为丈夫的角色对母亲的情感有支撑,才能使得母亲的情感稍稍从全部在孩子身上转到丈夫身上,那么也给母婴紧密的情感里留出一些空间。同时,孩子在成长的进程中要慢慢长大,就有显示自己能力、权利、拥有的需要。这时候他需要有一个确立所属的心理过程。父亲形象的出现,意味着妈妈不是自己可以独自拥有一个人,他需要与另一个人分享、竞争。于是,他首先会抗拒这种分享,拿个玩具枪打打杀杀,潜意识里最好把爸爸干掉,然后可以独占妈妈;行为上可能爬到父母中间睡觉,借以分开父母。作为父亲需要承接这样的攻击性,并宽容、稳定地对待他,孩子就有一个在内心与攻击性、恐惧感和解的空间和机会。
在孩子的心目中,当父亲以一个性别角色出现的时候,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孩子在心理上的自我性别角色的唤醒。孩子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是男、是女的同时,也要处理与另外的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 。男孩像不像男孩,女孩像不像女孩,和爸爸有关。现在男孩偏阴柔,女孩偏阳刚,和爸爸的缺位有感。如果父亲比较理性,不懂得怎样表扬和接近女儿,或者经常不在家,女儿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和鼓励,她就无法以女性的身份同爸爸交往,发发嗲啊,撒撒娇啊。长大了,也不太会以柔软的方式和老公亲近。
而对于有些父亲来说,也许喜欢自己的女儿胜过自己的爱人,如果是这样,也需要和女孩保持着清晰的边界感。这会促使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保持平衡,在将来也有利于女孩子找到一个像父亲一样爱妈妈的男人来爱她,从而顺利度过“恋父”的阶段
3、父亲的引领和指导的功能
3-6岁的孩子有很多不能言说的恐惧,比如怕黑,怕怪物。父亲就是孩子想象中的强人,是相助孩子人生的贵人。有时候并不在于父亲真的做了什么,而在于有父亲这么一个人物形象的存在,就足以让孩子心有雄兵百万了:好的父亲上天可以给我摘月亮,入海可以帮我打怪物。
父亲的作用是引领孩子把兴趣从妈妈身上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在与社会交往中,父亲需要教导孩子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建立一种在社会关系中自我节制的心理功能。比如说,孩子因为下棋总想赢,输了就乱发脾气,乱丢棋子。比较好的策略是,爸爸要能够承认孩子的竞争想赢的需要,并能包容孩子竞争的表达,但是能平和的坚持,不做无原则的退让或者简单粗暴的对待。让他在规则中体验获胜的喜悦,同时承受失败的痛苦。父亲的爱,是有节制的爱。比如说,餐厅不可以大声喧哗;不给买玩具就乱发脾气,或者动手打人就会获得剥夺看电视的权利。
3到11岁是一个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这个时候,爸爸需要多陪伴和引导。11岁以后,孩子会内化这些规矩和要求,不再需要父亲多说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再要指导,是孩子和你说“不”的时刻。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父亲的尊重和信任。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得孩子有需要你的时候来找你,这样,你的引导才有雪中送炭的作用。如果父亲是为了曾经的缺失着急想要补偿,担心孩子以后长大受挫,追着孩子想给父亲的人生教训和经验,动机是好的,但是时间不对,关系不佳,只会让父亲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所以,这个时候,父亲还是要先做好母亲的配偶的角色,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母亲也会有很多的焦虑和不适应,所以,父亲再一次提供给母亲情感的抚慰和支持,这也是给夫妻一个重新修复婚姻的机会。如果父母一起创造一个有足够安全感,能承载孩子忽高忽低情绪的空间,能挨得住孩子对你的冷漠,能经受孩子打游戏自理能力差,但是你依然是不愠不火,会有提醒但不是步步紧逼的姿态,也许孩子的心绪就能慢慢稳定下来,也许会渐渐打开心门,接受父亲的影响。
4、父亲肯定和鼓励的功能
爸爸的作用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神。孩子以后抗压能力强不强,是否自信和爸爸有关。爸爸会对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很深的影响,比如,我是自信的?有价值感的?还是觉得自己是笨的,丑的,不够好的?得不到爸爸肯定的孩子,有一种就是追求完美,一直很努力,很负责,潜意识的目的就是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因为不知道完美是什么,所以拼命努力。这样的人对自己不满意,对别人也要求很高,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容易焦虑。另外一种就是自暴自弃,反正我怎样都不能令人满意,就索性得过且过,随心所欲,不负责任。
和爸爸关系不好的孩子,长大了和领导就可能不容易相处,人际关系有困难。有个28岁的技术人员,技术很好,与人合作就难。一点事情出了差池,被领导说了两句,就挂不住提出辞职。每份工作干不满一年。你问他和你父亲关系怎样,他回答,他总是挨揍,到现在都对他的父亲又恨又怕。所以,父亲的一句肯定可能顶得上妈妈十句的表扬。
所以,好的父亲是孩子内心深处常驻的一个有力量的形象、一个内在的支持者,赋予孩子胆量去尝试独自闯荡,探索世界,在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父亲坚定的、鼓励的态度是孩子内心自我力量的基石。父爱如山,托起孩子面向更高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