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完美与抑郁

(2018-06-25 12:10:11)
标签:

情绪障碍

抑郁

陈露

小朱是因为情绪障碍前来咨询,每次会谈,小朱一直在抱怨她自己。她说,我觉得,我和别人都不一样。我像个怪物。我做什么都是错的。那种自我贬低,让人听着也怪不舒服的。

高中以前,小朱一直是最优秀的学生,是左邻右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直到上了重点高中之后,她看见邻居都绕道走,因为她自我感觉不再是那个顶尖的孩子了,而她的成绩实际上是全班前十名。她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甚至认为很糟,在她的心目中,应该像以前那样永远遥遥领先,才能让她满意。

美国心理学家霍尼提出过一个“追寻荣耀”的概念,认为:所有为荣耀努力的驱动力,共同点就是获得比一般人更多的知识、美德和权力;一切驱动力的目标都是“绝对的”、“无止境”的。所以,霍妮认为追求顶尖,永不满足,有可能有些是病态的追逐,神经质的追求。

“追求完美,神经症的患者对只做一些改变是不会满意的,没有完全的完美是不可能接受的。他们为完美,高举了许多“应该”和“不应该”的旗帜。霍妮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应该的专政”。

小朱的情形,可以用霍妮的“追求荣耀”和“应该专政”来了解。在她的世界里,绝对的完美是人生的基本条件。只有自己最优秀,她才觉得满意。才能让人崇拜,仰视她。她说,她很善于制定计划,当这些计划执行了一次,两次以后,她就会放弃。因为她觉得按照计划,她应该做的更好,但是总是做的不够好,于是索性不做了。小朱怀着太大的梦想,却只有太不足的执行力。当我们讨论这一点的时候,她又会觉得自己很挫败,不够努力,进一步陷入自怨自艾的循环中。

对小朱来说,她从小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就是处在霍妮所谓的“荣耀”状态,她想追求、想维持这份荣耀,再加上我们的父母和社会教育小孩的态度是“先读好书,其他以后再说”,在学生时代,女同学讨论明星,听流行歌曲,追偶像剧,她非常的不屑,她也不感兴趣。她只会蒙头读书,她会说服自己去抑制这些可能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活动,她就让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屏蔽了生活圈子外面的真实存在的社会。

因为是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她分配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但是进去以后,她发现和同事没有共同的话题,说话不超过3句,她就聊不下去了。她感觉很糟糕,觉得别人在心里都很鄙视她。我问她,一般别人怎么评价你的呢?“他们说,我人很随和”。

这是非常特别的,小朱的自我感觉和别人对她的评价是不一致的。小朱始终无法从自己的内在真正地肯定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有任何独到的好,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特色,以前,她只能依靠周边的人对她的崇拜,透过别人眼中的她是足够风光,才能确定自己是够好的。在别人眼中,至少在昔日同学的眼中,她还是多么棒,可是在她自己不了解的潜意识深处,其实是要靠这些周边人士的肯定才能知道自己还不错,才能维持自信。她的生命依赖别人的眼神,她的心里从来没有能力单独生存,她活在别人的注视里。


http://s15/bmiddle/001Dmviuzy7lx83tCai1e&690
   
但可惜的是,只专注于自己,而很少尊重最重要的人的需求,导致婚姻的破裂。当小朱丈夫和她提出离婚的时候,小朱彻底惊呆了,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一直被她呼来喝去的丈夫说,“我累了,无论我怎么样做,我都没有办法满足你。我拼命地维持着这个家,而你的心不知道飘在哪里。”那一晚,她彻底失眠。

 

 

不快乐的父母

小朱说,我一直追求在别人眼里永远是风风光光的状态。当被问及“如果你风光了,谁最高兴“。小朱不假思索的说,妈妈。对她来说,她的妈妈很优秀。漂亮,能干,虽然脾气急躁。她说,妈妈最倒霉的事情就是嫁了一个只会玩,不顾家的老公。

小朱的爸爸很小的时候,爷爷因病去世,而奶奶又十分情绪化,所以小朱爸爸从小看到奶奶有情绪了,通常是躲开的,否则会被挨打。而当妈妈常常指责父亲没本事,挣不到钱,父亲常常就一甩门出去了,在外面可以通宵打牌。留下孤单的妈妈更加气急败坏。而小朱是那个默默守在母亲身边,替她擦眼泪的那个人。但是,妈妈说着说着,又开始数落小朱,说她什么都不会干,搞得她一天到晚很辛苦。小朱爸爸平时见不到人的。但一到考试,如果成绩不好,爸爸也会说她,这让她很生气,她通常会顶撞父亲。小朱没有分清楚,她对父亲生气,实际上,一部分是无意识地承接了母亲对父亲的不满,从而成为母亲的帮手。然后,父亲就不怎么理她了。即使在家,表情也是很严肃的。因为对父亲来说,母女关系那么紧密,他是被边缘化了的,他很想和女儿亲近,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父亲的低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母女的纠缠。

在小朱的印象中,母亲还是十分关心她的,只是每次送她去补习和上学,她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和她做出的牺牲。在小朱心中,总觉得自己是母亲不快乐的来源,所以要有责任带给母亲快乐,因此她有记忆以来,便懂得用功读书,因为她考第一名是父母最快乐的事。

当父母没有能力让自己快乐,性格上不够成熟,而小孩就会扮演他们的情感的供应者,似乎子女从小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英国分别有人提出自恋父母。自恋父母是以极其亲近,近乎占有的方式来对待小孩。认为“孩子是他们尊严的重要来源”。“子女的存在永远是为了父母的利益”。美国心理学家普波特指出;“自恋父母对小孩行为的要求,是基于他们是子女为自己的延伸,因为他们需要子女来代表自己,于是要求子女依附他们的方法生活,唯有这样才可以符合父母情感上的需要。”自恋父母于是常常说,要“维护家庭的形象,让爸妈骄傲”。

自恋的父母也常指责小孩表现太弱,没达到应有的水平等等。每逢外人来,小朱记得小时候就被要求表演唱歌,跳舞给大人看,来让父母有面子。所以,在小朱的童年记忆里,很少有被父母单纯的疼爱和真诚赞赏的记忆,所有爱和赞赏的记忆,就是与符合父母的标准和要求有关。

在早期的生活里,我们会思考那些对我们有意义的人给自己的反馈,进而构建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如果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认为我们成绩好,表现好才能获得爱,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扭曲感觉。我们可能会学会竞争,以便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面有所建树。当我们完成得比预期更好,可赢得表面上的掌声,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成就带来了爱,但是我们更深的需求仍然未被满足,这正是因为这些成就只是阶段性的,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地,甚至穷其一生都在追求那份空中楼阁般的认同。而且,往往在半途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失去了前行的动力,陷入到更加自我怀疑的境地。

小朱始终不能够客观的评估自己,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而且对于外界的新闻热点,奇闻异事,好像全然不知。她的全部的思维只是单纯的陷入到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上面,但是谈到为了这个目标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怎么与人合作,怎么执行,怎么沟通,她又好像懵懵懂懂的样子。

沮丧的小朱,觉得外面的人和事情都很复杂,觉得自己擅长的事情都做不好了,我告诉她,你活在那个荣耀而封闭的状态太久了,可以慢慢走出来了,接受自己是个平凡的女孩,有自己的能力,也有自己的限制。她呆了好一会,忽然说,“前两天,爸爸说,年轻的时候确实没有照顾好我们。爸爸好像现在变了”。她喃喃自语道,“也许,我也该放下了父母对我的完美期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