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家出走的孩子

(2016-10-27 21:40:48)


 

据报道,13岁男孩因为作业漏做问题,学校约谈家长,孩子至此失联50多个小时,着实让人揪心。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不肯写作业,不想上学,还说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和家长搞对抗,搞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案例:

前不久,同样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漏写作业,写作业拖拉等因素由父母陪同来做咨询。男孩告诉咨询师,他压力很大。父母给的压力占50%,学校老师和同学给的占20%,自己的原因占30%。

 

父母一心望子成龙,为了孩子连抛头颅、洒热血的心都有了,怎么反而会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

家庭治疗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未解决的矛盾冲突有关。看到这句话,也许父母会跳,“我们两个好好的,我们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孩子!”

父母未必一定是孩子的问题来源,但是父母的做法可能维持了孩子的问题。

经过探索,那个13岁漏写作业,作业拖拉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三角关系的回应:1、母子紧密,父亲疏离。他从小到大都是妈妈管作业,爸爸在外面忙工作。孩子10岁以后,成长的力量推动他有强烈的独立和自主的愿望,但是妈妈却一如既往地操心孩子,唠叨孩子。孩子更不耐烦,想挣脱妈妈的摆布,表现方式是妈妈说啥,就不去做。否则就不是独立的自己,还是一个和妈妈一体的小婴儿。妈妈感觉失控,一向听话的好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学校,人生就要毁掉的,所以,更加焦虑,更加会抓紧孩子,造成母子很大的冲突。

这个时候,母亲一般会拉父亲来帮忙。多年不管孩子的父亲这个时候的介入,孩子不一定买账。同时,妈妈也不太会信任爸爸,爸爸的每个举动都要指手画脚,造成父亲角色的更加的无能和缺位。

也有可能父亲不当回事,父母教育不一致的冲突也会导致母亲气父亲帮不了他,越发的有情绪,而父亲因为母亲不听劝,讲话没有分量,就更疏远。然后,母亲觉得压力更大,仿佛是单亲妈妈,更加严格去管教孩子,孩子害怕惶恐,不由自主的行为更加控制不住。而每当听到老师告状,妈妈更情绪失控,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的更加严重。冲突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循环升级。

2、孩子的成长和母亲的分化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很在乎被外界肯定和认同。他也很想写好作业,有个好成绩。但是想要一个好成绩是不容易的,1、对于学习,他本身就很焦虑,2、青春期的孩子受荷尔蒙的影响,情绪容易两极化。再加上听到妈妈不停地在干涉他,哪壶不开提哪壶,更加烦躁,说话很冲。

其实,孩子的心是很善良,很柔软的,和妈妈对抗了以后又很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也希望自己不要让妈妈伤心,不希望父母为了自己吵架。但是写作业的时候就是容易走神,碰到难题就不想写。因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一个人情绪压抑,不开心,很难投注全部心思和精力写作业。

虽然,从孩子出生以后,母、子从身体上完成分离。但是,很多妈妈从心底里从没有离开过孩子(和丈夫缺位有关),孩子不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她仿佛觉得是自己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同样会很焦虑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这样的分化和界限,母亲和孩子心理过于紧密,太过纠缠,就缺乏一份理性和空间,造成孩子不能呼吸,只能选择逃离。

3、孩子的自我冲突。对孩子来说,家是第一位的,兴趣是第二位的,学习是不重要的。因为家长年复一年的过度关注,让孩子从小感觉作业是为家长做的,学习是为家长学的,因为只要成绩好了,爸妈才高兴。所以,一旦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一个感觉不到被父母肯定和爱的孩子,如果没什么朋友或者其他渠道可以宣泄的话,思维很容易狭窄,会想到极端的事情上去。

 

 

那么怎么办呢?

1、
“夫妻”角色重新上岗,母亲要管好焦虑,尽可能完成和孩子心理上、情绪上的分离。对母亲来说,她本人情绪稳定,要有除了孩子以外的情感寄托。而父亲需要承担起丈夫的角色,安抚好太太的焦虑,把妻子从孩子那里重新“娶”回来。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个孩子不该是全家的全部重心。他只是这个家的三分之一而已。父母想要做一对好的父母,首先要做一对好的夫妻,夫妻的关系占51%,亲子关系占49%,父母的序位是比孩子高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承担父母/子家庭结构中,他承担不起的重任,(比如替父亲照顾母亲的情绪),也不该让孩子来承担。

2、 家有青少年,父母要商讨如何成为包容,放手、靠得住的父母。

孩子渐渐长大,需要增加家庭界限的灵活性,以便允许青少年的独立,夫妻两人对孩子的关系需要重新商量。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主题并非是唯一的写作业,考试,1、如何学习与男、女生的交往,2、如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3、如何处理身体的变化和情绪变化的议题?4、如何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学业压力或人际挫折在家里可以得到宣泄和指导,这些显得更为重要。家,一定是个安全的港湾,孩子才愿意回家。否则,天地之大,有孩子容身之处否?这个可能是孩子和父母共同的悲哀。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全天下的妈妈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我们需要接受,孩子有可能不再需要自己,把对孩子的担心变成一种祝福,祝福我们的孩子经过挫折,会越长越好,越来越独立、健康、快乐。

陈露 华大心理研究院专家级心理咨询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