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体接纳我的大学寝室圈子内向林黛玉情感杂谈 |
老师:您好。我现在大学毕业有一年了。以前在大学里,我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形象是自卑、畏缩、忧郁的。大一的时候有六个室友,除了我,其他几个的性格都是快乐、开朗、活泼的,那时候我们都是同进同出的,但实际上我只是依附于她们,那时候的我说话没底气,面对一些群体中的讨论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我的心扉并没有向她们打开,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家庭经历或有些想法和她们都不一样,有时候我很想一个人在一个角落里静一静,或者单独行动,因为我实在挤不出那么多笑容。同时我也在寻找和我一样喜欢安静的人,即使我和她并不认识,但是我也会主动接近她,信任她,告诉她很多心理话,这样让我有安全感多了。再来说说我的室友,她们喜欢笑,有时候玩起来也很疯,其中有一个还是我老乡,但她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我不喜欢这种性格的她,渐渐地,她也不喜欢我,旁观者都能看出我和她这种微妙的关系。在班级里我也是这样地安静,不过我不是惹人讨厌的那种人,我被推选党员的时候票数仅次于班长,其实我自己都有些惊讶。
回复: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没什么好坏优劣之分。有时性格的表达是一种人主动选择的结果,会受我们的经历、年龄、价值观、外界评价、成就感等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说,一个小时候很开朗的人,因为母亲无意识的批评或者受了什么打击,从此变得不爱说话。
人的心智有一种无意识求证的功能,如果你认定自己是自卑、畏缩、忧郁的,那么这个行为会被你内心知觉放大,开朗活泼的时候就自然减少,结果你越来越像你判断的那样。
你觉得自己内向,不被接纳,那你在同学面前就更多关注对方不好的回应。对同学的赞许、认可、接受就会忽视。我猜那些不好的感觉都是你自己产生并投射到同学身上的,实际上,你自己不接纳自己,并认为别人同样也不接纳你。所以,当“被推选党员的时候票数仅次于班长”的时候,你会感到惊讶。你总是看到那些扎堆坐在一起的“以前的室友”,却忽视一直和你坐在一起的好友。
在黑暗中,我们手里举着的灯,看到的东西与我们照射的方位有关,但是,有没有可能那些未被照亮的部分才是我们的本质,但我们不知道?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却被内心的“自我暗示”塑造了一个特定的形象,开始时自己主动选择与集体隔离,当发现单独行动久了以后,却开始抱怨融不进别人的圈子,是别人在拒绝我。于是陷入自己制造的自怨自艾当中。
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真的有我想像的那么糟糕、可怜吗?别人真的如我想像的那样排斥我吗?我为什么那么在乎和我不太相干的人?不进入她们的圈子,我损失了什么?想让自己被接受,我做了哪些什么尝试?这些尝试不被接受,我又有什么损失?这些损失,我能接受吗?
每种性格都有她的美丽。林黛玉,够孤独,忧郁吧?但是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爱她更胜于那个落落大方的薛宝钗。所以,你不爱自己,就没办法发现自己的美;你不接受自己,也不会珍惜接受自己的人。你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才会把眼光放到别处,除了对别人羡慕、嫉妒、恨以外,对自己的成功快乐起不了任何帮助。你的不快乐,不接纳,又一次加深了让快乐、好人缘远离你的处境。
所以,要解决你的恐惧和纠结,实际上,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就会改变你的心里、情绪和行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