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背负责任远行
——《证券日报·食品周刊》创刊致读者
■张志伟
春云春水两溶溶,阳春三月,旖旎而至。在这个美好的春天,《证券日报·食品周刊》与您见面了。
它的诞生,不是虚张声势,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多年积淀之后的水到渠成,是更多担当的背负,是更多艰难的远征。
对于它的诞生,我们是兴奋的。因为它是我们的态度,它是我们的责任,它是我们的行动。这一切,是我们的报道赖以生存的根基,过去是,将来更是。
清晰地记得,在去年,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持续发酵,众多媒体对农夫山泉的报道大都一边倒,指责声此起彼伏时,我们并没有因为一方是同行就预设立场,而是深入到一线,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质量问题展开报道,独家连续报道之后,掌声从四面传来。
清晰地记得,在去年,金锣集团肉污染事件发生后,本报记者连续采写7篇深度报道,
迫使金锣查封、深埋了污染肉。系列报道不仅使金锣公司深刻反省,采取了果断行动,而且报道释放出的正能量渐次传递。一家国内赫赫有名的食品集团,在关注到本报记者的连续报道后,立即安排旗下所有子公司检测自己的冷链车间,未雨绸缪,避免成为第二个金锣;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赞许记者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企业剖根追底、毫不留情的揭露行动,建议相关企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做好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报道产生了诸多呼应和共鸣。
清晰地记得,在去年,限制“三公消费”政策重磅出击,不断加码,高端白酒销售的“七寸”被击中,高端白酒消费应声下落。对于限制“三公消费”对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除了深度解读事件本身之外,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行业的未来转型上。用更多的篇幅报道一线白酒企业的服务下沉,推出定制酒、低价位酒、加强市场营销建设等不一而足。记者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很好地融入到事件中,聆听各方声音,报道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功不可没。
清晰地记得,在前年的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中,我们对违规企业鞭笞痛击,一针见血;清晰地记得,在前年的茅台国酒商标之争中,我们呈现各方观点,有理有据;清晰地记得,在几年前的毒奶粉事件中,我们的抨击……
在“拼爹”、“躲猫猫”、“打酱油”被推崇的时候,守护我们的信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记者曾遭到谩骂,甚至威胁。
报道,是我们的态度,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行动方式。我们一直在路上,从未后悔。我们选择背负更重的责任远行,这也正是《证券日报·食品周刊》的由来。
在《证券日报·食品周刊》创刊之际,业内专家、企业领袖纷纷发来寄语:希望用真诚和努力铸就百姓健康的每一天;希望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还原真相,解读事件背后的声音;为食品行业树新风、立新意……他们的寄语让我们感动,我们没有理由懈怠。
近年来,食品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因为食品关乎生命质量,是重要的幸福指数内容之一,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我们的鼓与呼,让那些制假造假、知假贩假的昧良心者畏而却步,让那些对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孜孜以求者成为时代的标杆。
我们已背着重重的行囊,跋涉在远行的路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