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脑报采访: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普作者

(2009-07-07 03:09:22)
标签:

it行业

科普

读者

乾坤大挪移

报纸

中国

电脑报

作者

it

电脑报采访: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普作者

 

有人说我是科普作者,但我并不这样认为,2007年梁文道在主持《开卷八分钟》时我留言给他,说他是“文痞”,因为他的节目缺乏对科普书籍的介绍,他很快回应了我,并介绍了《右手左手》这本书,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籍,也是我心中科普作者的一个标杆,相比之下,我最多只能够算是一个帮助读者答疑解惑的人。

而《电脑报》在我眼中也并不是一份科普读物,它是在网络时代游走布道IT信息的媒体,因此我更加认可自己是一个媒体人。在媒体人的综合素质中通常会强调三种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能力。这其中创新能力是我最看重的,因为我们必须依靠文字来打动读者,吸引读者。而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信息的今天,在电视、电影开始霸占公众大部分时间的时候,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信息渠道铺天盖地的涌向读者的时候,如何让读者注意到我们的文字需要这种创新能力。

没有人原意在阅读一篇文章30秒之后仍然没有激起任何兴趣下继续阅读,我们需要永远记住,我们的读者已经被电视惯坏了。凭什么读者要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来阅读你的文章?凭什么读者要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阅读你的文章,并信服于你?这些问题时常在我头脑中浮现,也促使了我在写作时尽量注意加强文章的深度、厚度和立体感。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反思自己写下的东西能不能反映IT行业的现实,并将这种信息传达给读者。

曾有人称创作IT行业文章,必然会枯燥,不过我认为优秀的作品永远是鲜活的。当然这一切来源于作者需要不怕冒险,尝试新风格,不愿意冒险的作者其实要冒最大的风险,那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变得平庸。《黑客营传奇》就是一次不甘平庸的冒险,当时市面上几乎都是枯燥的技术性教学文章,无数个“点击下一步”就构成了一篇文章的全部,让结果原本很有意思的操作过程,变成了工厂技术手册,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效果?黑客在大众中的本质是什么?它在国人的眼里似乎是武侠江湖在网络中的一种延伸,是将乾坤大挪移数字化展现的网络神功。加上那段时间李安、张艺谋等大牌导演掀起的中国武侠热,我决定将网络安全技术武侠化,用金庸的口吻描述出网络的江湖,网络的侠客,当然我们比武侠小说厉害的是,武侠大师们没有办法告诉读者如何修炼乾坤大挪移,而我们可以将黑客技术完整呈现给读者,让它在体现出故事性的同时,也可以同时是一本黑客武林秘籍。

而事实证明我们的确成功了,《黑客营传奇》自连载之后受到了读者的热捧,甚至当时的版面栏目都改为了黑客营,并形成了一种品牌价值。因此不要提交你自己都不愿意读的稿件,如果你的故事讲得好,人们就会想读,如果你认为多数人不想读你的文章,那就试着把它缩短些吧。

电脑报采访: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普作者

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IT等行业类文章好的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这个问题中间似乎存在着隐形的悖论,似乎想表达,如果我们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就必然只能够做那些让初级读者才会去阅读的入门文章,而入门文章必然是低级的,真正的好文章则是那些大众只能够仰视仍然无法理解的深奥“高科技”。

这是一种荒谬的理解,世界一流的科普杂志早已跨出了大众化和商业化的争论,无论是《国家地理》杂志还是《科学美国人》,都是在全民中热销的最赚钱刊物,《国家地理》杂志甚至一篇文章的采编费用就能够高达几十万美元。这样精益求精的媒体,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因此我认为,如果在中国做一份IT或者科普报纸,它一定是放眼世界的“科普”报纸,而不是小圈子化的“IT”报纸。报纸的核心内容是深入的思考与优美的写作——因此这份报纸的作者应该同时是思想者、作家、记者,这份报纸应该融合“新闻的技术”和“写作的艺术”,深入至极限的采访、优美动人的情节叙述、苛刻的编辑流程,并最大限度满足大众对IT行业的好奇心。

电脑报采访: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普作者

随着全民进入网络时代,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从某种角度上说,《电脑报》的使命变得更加宽泛了——“IT”的外延比以前要广很多,大众对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也比前十年深入了太多。所以,现在我们要从最广泛的概念上来继续追寻信息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