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演讲---强烈推荐

(2008-01-13 09:49:03)
标签:

中国强大

郑强

演讲

文化

分类: 儒释道哲
   郑强教授关于中国教育失败的问题真是一针见血,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的问题和国民素质的问题。作为大国的崛起最重要的一定是文化的兴盛,和国民素质的同步提升。中国历来号称礼仪之邦,但如今一百多年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废弃和“改革”使得国人的状态和社会的风气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我们的物质在不断得富足,但是很大程度上很多人的精神却走向空虚,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钱,名利。很多人其实就是嫁给了房子嫁给了车子。中国人爱面子,虚荣心一直困扰着我们,是我们的最大的弱点。当然21世纪的中国在不断得崛起,我也相信曾仕强教授所说的中国的强盛周期可能就是700年一个周期,现在又到了兴盛期了,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是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的文化在精神层面绝对是领先世界的。前阵子看了一部早期的有关西藏十七世“大宝法王”的纪录片中也提到,21世纪中国要赶超世界一定是精神层面的赶超。郑强教授的这次演讲也包含了这个层面的深层次教育意义,非常值得一看,总长度约二个半小时。视频链接见下,如果不能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输入关键字“中国强大,郑强”。值得高兴的是很多的视频网站都已经大量得转载了这个视频。
上:
 

下:

    有关郑强教授的其他相关报道如下:

    果然不同凡响。郑强,教育实验田里的愤青教授。 
    郑强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特征:热情、理想主义、敢于发表意见、疏远媒体。正因为疏远媒体,郑强这个名字少见于平面媒体;但因为热情、理想主义和敢于发表意见,郑强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成为一个独特的符号,被广大学生和青年追捧。11月5日晚上,郑强又一次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发表了演讲,向现场的观众和学生阐述了自己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中国青年报》也于近日对他进行了报道。11月8日下午,在郑教授的办公室,我们与郑强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对话,滔滔不绝的“愤青”教授几乎没有给我们留出提问的空白。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被郑强强大的思辩力量裹挟着前行。以下这些对话的文字至少是为读者提供了看社会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正如我们当初听郑教授谈话时一样。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我这个老师当得怪吧?我不是要求她往上走,而是往下走,但我这是在救她!”——摘自郑强一次公开演讲
      
    “居然有29次鼓掌,实在是太惊人了。长达3个小时的演说,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甚至没有一个人上卫生间。台下寂静无声,除了发自心底深处的鼓掌和开心的笑声……”一篇报道这样评价浙江大学普通的一次讲座,而演讲者既不是国外的大师、也不是报上的风云人物,而是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强。
      
    郑强,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擅长演讲和唱歌,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全国男高音最棒的非音乐专业教授”。
      
    郑强不定期做些演讲,但经常与他研究的高分子领域无关,涉及教育、科研、人才等诸多与高校和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他的讲稿传遍大江南北,3年后还在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甚至引起了不小的共鸣。
      
    《钱江晚报》:本月初《中国青年报》在一篇报道您的文章中,标题用了“愤青”这个词,您同意这样的评价吗?
      
    郑强:其实我一点不“愤青”。我很温和。我会在校园里面劝架,有人用学校图书馆门前的喷水池的水洗车,我也去管,守楼的那对夫妻的有线电视还是我去装的,该关心的我会关心,但我想这个词不是贬义的。我们对好的东西要爱,对坏的东西要恨才是。
      
    《钱江晚报》:作为一名理工科的教授,您为什么会特别对教育和文化问题感兴趣,有没有人说您这是不务正业?
      
    郑强:教授谈教育怎么是不务正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说技能就是一切东西。比起技能,我更关注精神的东西,因为这是人最主要的价值。现在很多人说大学需要教学生怎么去工作,当然我不反对谋生,我只是关心怎么将境界和技能结合起来。技能和境界不矛盾,但一个人光有技能是不够的,精神境界是更重要的。学了技能为了什么?有什么精神?人的精神残废是可悲的,很多人以为有了技能就会成为人上人。不是!
      
    《钱江晚报》:您在平常的演讲中一直提倡“快乐学习”,这是一种怎样的考虑?
      
    郑强:是学生太苦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没有快乐过。平时我主张看《动物世界》,人类、自然包括产品每一个阶段都有必然的东西,超前,超强都不能取得正常的结果。很多超前的教育,表面上很可爱,但这个家长的标准已经不一样了,好像一个小孩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就是好的,其实是把孩子毁了,是摧残式的教育,社会的虚荣和家长的虚荣心共同毁了孩子!摧残式的教育只能产生对知识的排斥和抵制,丧失了天生的求知兴趣,所以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只有快乐健康才是重要的,不要为了名利而学习。
      
    《钱江晚报》:您怎么对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讲,名利是不重要的,也许他们上学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摆脱贫困?
      
    郑强:努力是全方位的,不是你多去学一下你以后就会怎么怎么样,没有什么东西就一定能够决定你的未来。从托儿所到博士要30年,如果老想着出人头地失去会更多。
      
    《钱江晚报》:但是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现在这样一个就业形势下,学生刻苦地学习可能就等于一份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否则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郑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个误导,中国社会现在需要人才,许多贫困的地区都在等人才。中国山区需要老师,有人去吗?北海道、美国西部是怎么开拓的?我经常对大学生说,你们小时候吃父母的钱,长大了吃国家的钱,现在就伸手要好工作,你有什么资格?这和中国足球队是一个样子,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几年来,郑强一直在为中国的教育问题大声疾呼,在一篇文章中,郑强说道:“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形式,不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这太可怕了。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说会外语、会电脑、会钢琴就是素质教育;我说不是,只有诚实做人、诚实做事,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再不反省我们的教育,毁掉的不是一代人。”
      
    《钱江晚报》:中国的教育您看来主要的症结在哪里?
      
    郑强:教育是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就是愚昧,在科学上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我主张幼儿园的老师和大学的老师见见面,听听原料供应者的体会。
      
    《钱江晚报》:这些症结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强:独立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等等方面都有。比如中国的学生在小学、中学、高中受尽了约束,按说大学没人管该好了吧?不是!没人管反倒难受了,不知道怎么学习了。没有班主任就不知道怎么学习,家长反而说学校不负责任,可是孩子的成长归根结底要靠他自己。
      
    作为一位研究专深艰涩的高分子材料的大学教授。只有大约40名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能直接听他授课,却有数万名在校生把郑强称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郑强说自己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同学没有钱,我可以给他,没有衣服,我会给他们买,我有几个研究生是抽烟的,我就每次去开会的时候把那些好烟拿回来,我没什么丢人的,凭什么你老板抽好烟,我的学生却抽便宜的?”但对于自己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很多弊端,他也直言不讳,在一次讲演中,郑强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和畏缩,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钱江晚报》:您为什么如此强调坚韧的品质?这样的观念和您自身的经历有关吗?
      
    郑强:人不能改变方向,哪怕走得慢也不能,一定要坚持,人要经历摔打,这也是我自己多年的经历。难道非要有热水才能洗澡,非要鸟语花香才能看书?我们都说科研落后,现在我们国家的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来之不易了,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缺少坚韧的精神。
      
    《钱江晚报》: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郑强:国外最尊重的是文化。我们有什么?浙江人、温州人为什么在外面就会特别亲切,就是因为越剧和臭豆腐。所以说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中国文化的力量,中国也不成为中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