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幼儿英语学习 |
豆沙四岁半了,对学习英语表现出兴趣。
周围的小盆友有的已经学完一年瑞思或迪斯尼,有的正在上瑞思或迪斯尼、丽丽英语的课。
甚至几位华德福园的妈妈也在讨论如何教孩子学英语。
是否让豆沙开始正儿八经地学英语(报班或者请家教)呢?这个问题我思考有一段时间了。
正方的观点估计地球人都知道:
1、英语学得越早,孩子学得越快、吸收得越好、越轻松;
2、幼儿时期打好英语基础,以后上学孩子成绩好、兴趣高,总之英语不愁;
3、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很重要,英语学不好,长大以后在职场肯定缺乏竞争力;
4、要想出国留学,也必须先学好英语。
反方观点也很强大:
1、先摘录一篇吴蓓老师推荐的文章:
英语学得早、一定学得好?No!
幼儿阶段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期? No!
上全美语幼儿园,英语才学得好?No!
最新研究发现,不可不知!
针对台湾各地区国中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全国共计抽样12,627
人)。以国小高年级或国中时期的英语、国语之在校成绩与标准化的国语、英语测验成绩作比较,提早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并没有比进小学后才开始学的表现更好;且在班上英语学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孩子中,有近五分之一(19.4%)是那些从未提早学习、完全按照县市政府规定年级才开始在学校学英语的孩子。可見提早学英语,不見得是英语表现优異的必要条件,只要是在良好配套条件的情况下未提早学习的孩子,英语依然可以名列前茅。
样本中,国小高年级或国中时期在班上英语学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孩子,绝大多數(96%)小时候都没上过全美语幼儿园,这群在学校英语表现优異的孩子,虽然其中有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但顶多是每星期上一、兩个小时的英语课程。换句话說,曾进入全美语幼儿园就讀的孩子,后续不見得有英语优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英语越早学越好」都是商业口号,请所有爸爸妈妈们,不要再被商业口号牵着走;这次的研究已经证明,提早在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并没有比进小学后才开始学的孩子表现更好,又何必急着让孩子在母语都还不能清楚表达的阶段,就开始学习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呢?不但学费贵,又可能带给孩子及自己学习压力,还可能排挤掉幼儿阶段学习其它事物的宝贵时间,父母可以參考本部「先母语、再国语、后英语」的语言学习政策,等孩子进入小学,身心各方面发展更成熟时再开始学英语,学习效果反而比较好。
如果幼儿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感受到的是无趣、挫折、压力、焦虑,提早学习英语等于是提早扼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华德福的观点:
孩子越小,学语言越快,是否应该在幼儿阶段教外语呢?
孩子从小应该有一种归属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总是用语言在思考,不同语言带来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式,如果幼儿生活在两种语言中,他本民族的根在哪里?举例来说,印度人从小就学本地语和英语,长大以后两种语言都说不地道。心灵的家园是语言,当孩子建立起心灵的家园后,才能开始学外语。
在华德福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少量感受另一种语言,通过唱歌和童谣的方式。华德福小学从一年级起开始学外语。
3、王财贵读经教育的观点:
汉字是最有智慧的文字,要先打好中文基础再学习外语。学习英语也要“英文读经”。
近代文化大师辜鸿铭,10岁开始学外文,精通9种语言,拿到13个博士学位。学习方法就是经典诵读,几年后记忆力飞速发展,过目不忘。大量背诵经典后,经他的养父兼老师讲解与点拨,一通百通,最后成为一代文化大师。
4、杨澜的观点:
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
儿子已上小学,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
谁都知道杨澜英语特别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时,从没正经做过什么英语辅导。
杨澜还做了权衡和比较,相对来说,中文比英文难学,假如孩子从小没有一个中文环境,就难以学好中文。因此,孩子小时候需要重点“补习”的课程不是奥数,不是英文,恰恰是如今许多父母忽视的中文。
正、反方观点都已清晰,下面再看一下我周围的实例:
1、上过英语班(不管是瑞思、迪斯尼)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同步复习跟不上,效果平平。
2、豆沙班里有一个上着英语班、家里也抓得紧、英语表现出众的小朋友,表现出不喜欢读中文经典,当然这二者不一定有关联性。
3、这也是我的朋友,很多在新加坡的中国父母也有类似经历:英语?华语?中国人?新加坡人?
好友康姐曾给我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关于“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的论述: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都拼命的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的越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越有更多的空白,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的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的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的太硬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所以说父母给孩子早期教育要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权衡。
完全不教吧,肯定是一种浪费,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对环境是有全面的吸收性的。什么都不教、完全“空”孩子就能智慧吗?肯定也不能。所以还要教,教什么?教人类文化的精华,这是最值得“有”的,而这种“有”还能开启智慧,其他方面呢就不妨先“空”着吧。
现在正流行一些英语早教法,什么“林克英语”、“粽子英语”,其孩子长大就能如何成功吗?不好说。所以他们只是交给你“术”,而不是“道”,道是什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妈妈有必要在思索“How?”之前先问一下“Why?”。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一堆观点和论据,供大家思考一下“Why?”
对豆沙而言,我对于她心性的关注胜过知识,德行教育是教育之本,古语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这里面含义深刻啊!
如果豆沙表现出对英语的兴趣,我打算也教点儿,以培养兴趣为主,教什么?还是英文经典吧!虽然有难度,但好在幼儿园也教,我只给她复习就可以了。
说了那么多严肃的,现在轻松一下吧!
豆沙一岁多学会说话前有一个阶段模仿着乱说,我称之为“豆沙国语言”,很有趣:
豆沙现在喜欢模仿着英语乱说,小蒋老师称之为“火星语”,姥姥最喜欢逗她说火星语,这是一天豆沙洗完澡钻到姥姥被窝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