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腐败的克星
(2012-10-18 08:47:12)
标签:
反腐倡廉杂谈 |
遏制腐败滋生最有效的办法——相信群众
在网上见到广州处级官员有21处房产的爆料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也引起了对现行干部管理制度的反思。就这个事情来讲,并不是那么的震惊,也不是多么的离奇,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人的关注呢?我们对这个事情、或案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或从纵向到横向的解剖,或许在这个事件本身或以外的情况得到启迪或答案。
反腐倡廉搞了这么多年,纪检监察部门等出台了很多制度、规定,什么这个多少条,那个几不准等等,有许多许多,可能多的让干部自己都记不清了。尽管如此,腐败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腐败的干部越来越多,受贿的数额越来越大,情妇成群结队。既有大贪官,还有小贪犯;既有大腐败,也有小蛀虫。客观的说,通过反腐败工作的努力,总体上讲成绩还是主要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的问题仍然是很严重的,群众对反腐的结果很不满意。通过近几年出现的腐败案子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我们重点研究如何治本,加大反腐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问题与分析
任何问题都有它存在的原因,产生的环境,形成的因素等。我们只要把原因分析透了,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我们也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就现实的情况看,进行直观的分析、剖析,本人认为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选拔任用环节失察,没有坚决贯彻“走群众路线”的原则。选任干部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而是搞上面“定调”,下面落实。领导先确定准备提拔的人选,尔后再拿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而不是由群众推荐,首先这在“基础”环节就搞偏了。在基层,即便是征求群众意见,也都走走过场了事,把群众同不同意、答不答应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就可以了。基本上是:领导说你行,你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基层群众经常有这样一个惊呀:“怎么会提拔这个(素质低的)人呢?真没有想到啊!”,言下之意是群众非常不赞同。因此,我们选拔的干部、任用的干部,群众首先就不认可,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就更谈不上信任和支持,他要开展工作也就很难,单位和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二)考核评价环节失控,没有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各单位对干部进行年度考核,基本上每年都在搞。但是方法不同,其效果两样。现行各单位一般的做法是,上级成立工作组,而后下到基层去组织指导考核工作。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大多是听取基层领导的汇报,查阅基层单位的相关资料,这两项占时间比重相当大,也是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且考核组在基层的时间非常短,因此,以上工作走马观花也就在所难免了。进入民主评议环节,这个“民主”的范围上级也作了重新界定,即有些单位把“中层干部”集中起来投票(有些先召集中层干部开开会,介绍一下今年工作的成绩,以“统一思想”),以此代表征求群众意见。即使发张表格征求征求群众的意见,也是把群众的投票结果“打包”带走,当时不向群众公布。按官方的话说:“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这个所谓的“一定范围”就把群众给忽悠了。群众不知道领导们各自得了多少票、其优劣情况怎么样等。说不定,群众认为差的领导,最后可能还是先进干部哩!
(三)监督管理环节失效,没有切实贯彻有效监督制约的原则。
现在所谓的干部监督机制,基本上是同级监督,即同级的纪委来监督“一把手”及班子成员。这种方法或机制实际是一个理想化的东西,缺乏可操作性,除非是监督对象的素质都相当高才可以实现,至少在现阶段做不到,效果不好。我认为这种监督模式,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改进。在已经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就有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说“窝案”,即班子“全军覆没”,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可是他就出现了。你可能会问:纪委书记干什么去了?我回答你:纪律书记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也是在一把手的领导之下,他也需要生存,他的“能耐”、“智慧”、“人脉”也不可能高过一把手。再就是纪委书记在班子里实际排位基本上是在末端了,他说话的份量、力度等都很微弱,把希望寄托在纪委书记(某个人)身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二、对策与建议
那么如何反腐才会有效呢?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群众, 群众是腐败的克星!那么怎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呢?本人认为,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征求群众意见要真诚。是不是真心实意征求群众意见,这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形式上是有区别的,态度上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比方说,有些单位的做法就值得推敲,领导把群众召集在一起,让大家发言,其实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人愿意发言,即使大家发发言,也是歌功颂德,领导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效果。可是一旦听到比较尖锐的问题马上就坐不住了,并用各种理由狡辩,甚至在往后的工作中进行打击报复。久而久之,领导再征求意见时,群众不愿发表个人意见,领导基本上也就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了。没有了批评声,全是“好听”的,领导也因此向上级报告,“你看,我们单位征求意见大家都说没有什么问题可言了,群众那个满意啊!”,事实真如此吗?在群众中去走一走就可得到答案。
(二)民主作风要扎实。在干部素质不高、社会风气不好,领导也并非都是正人君子的情况下,因此,我们的干部选拔、考核在发扬民主阶段,要考虑到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隐私权的需要,不能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在征求意见的方式上要实际一点,最好是无记名的方式,这样群众容易吐真言,说真话,道实情。正征求意见的范围上要广泛一些,杜绝排除异己,划定范围。征求意见的结果最好是当场汇总,尽快公布。为什么网上“检举”出一些腐败份子,而不是执法、纪检部门查出来的,原因就在于此,网上举报不显示举报人,单位和个人也无法查清举报者的名姓来由,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打击报复,使举报者得到了保护。征求意见要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既不遮,也不掩,让实事求是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主过程中。
(三)水与舟的关系要明确。如果把制度机制看作是形式的话,那么群众意见就是重要内容或重要方面。有一个好的形式,或外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内容与之相联,只有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统一,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应该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分清好与差,优与劣,是与非。当今社会我们有很多的腐败大案,不也是群众在网上爆料而得到查处的嘛。我们只有造就了这样一个民主的环境、氛围、土壤、基础,真正的人才就能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群众的意见比较直接而真实,他们最知道那个同志有能力、那个人有才干,那些人素质比较高、领导能力比较强。经过群众的筛选、推荐、评价,或监督,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愿望。只要我们相信群众,摆正主仆位置,弄清主仆关系,把群众这个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关系搞明确了,腐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