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语集锦(11.烂货伪学者.1)

(2024-07-29 10:58:38)
分类: 医学通论.陈语集锦
陈语集锦
(11. 烂货伪学者 .1)




1、 最近,我无意中看了一段视频,其中的主讲
人对中药的毒性夸夸其谈、不厌其烦,他也确实
是很辛苦的。

此人紧盯着中药的毒性大做文章,好像不说上几
个世纪是不会过瘾的,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因为:


1.1、对药物的毒性,我们的中医从来就不避讳。
我们的中医从来就是非常坦然的,常常说:

是药三分毒      

而且我们的中医所说的毒性还包括了中药的偏性,
比西医所说得毒性更广、要求更严。


1.2、某些中药正是利用其毒性或偏性来有效治疗
疾病,而服药是暂时行为, 所以,中药的毒性是
可知、可控的;

关于这些,现在科技发达,就更没有问题了。


1.3、其实西药也有毒性

但此主讲人用大量篇幅来为西药的毒性开脱,例
如双盲试验什么的,好像这样西药通过双盲试验
就没有毒性了、好像中药如果没有经过双盲试验
就一无是处了 !

其实,这就是偏见,虽然这种偏见很流行,但根
本不值以为信!



2、我们吃药就是为了有效治疗疾病,所以不必
制于某个国际标准,因为国际标准归根到底仅
参考。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相对于科技的动态发展,国际标准总是
的、何况国际标准也是动态的,也会参
照诸多成功或失败病例予以增减的或修正

2.2、我们吃了某种药,如果治病确实有效,
算未参照国际标准,也不必介意;
     (当然,这对于书呆子例外)

2.3、如果我们参照国际标准,吃了某种药,
却没有什么效果,也不值得炫耀,来证明自
己是多么多么的规范。
     (当然,这对于书呆子也是例外)



3、所以,看了这类视频,感觉就像吃了苍
一样恶心!

如果再回想到我们的中医一百多年来无端受
羞辱的历史,我就隐约地感觉:

我们的周围确实潜伏着一个可怕的群体:

伪学者!

那么,这伙 伪学者 到底是些什么玩意 ?!



4、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伪学者并不是没有学问,
恰恰相反,他们的学问是我们所无法比及的; 他
们的文凭和专业证书堆积起来也许比我们的马桶
还要高,所以,这里的“”只是“伪善、虚伪
的意思。
 


5、伪学者常常有以下特征:


5.1、他们有专业知识、甚至是博学多才;他
往在他们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很有作为、
颇有建树。

这是他们唯一的优点,也是他们唯一的资本。


5.2、他们非常偏执

他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否定所有自己不愿
意承认的任何客观事实,哪怕是不断涌现的大
量客观事实,哪怕这些客观事实可以为诸多患
者带来生的希望、带来健康的希望,他们也一
概否认,绝不留情!


5.3、他们心术不正

他们常常只图专业偏执之快感,而不顾患者生
存欲望、无视很多患者的生存权、健康权,实
属心术不正!


5.4、他们不缺乏跟风起哄的

 谈到这个问题,就涉及到骗子和傻子的关系
的问题。



6、现在是知识时代,其实并没有几个真正愚
昧的,虽然人们常常说别人愚昧。
(我自己也有时犯这种毛病,可那只是恨铁不
成钢的气愤。)

所以,现在的骗子和傻子的共同点就是他们
不缺乏知识、其中有的还是很有专业水平的,
在自己的专业范围里颇有作为、很有建树。  

而骗子和傻子的区别也正是表现在他们对待
识的态度上:


6.1、骗子是恶意地利用知识的

骗子利用知识时,几乎他们说说的每一句话都
无懈可击的。

所以,如果在骗子夸夸其谈、卖弄专业知识时,
我们说骗子讲的不对,那我们就上了骗子的当
了!

骗子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因为如果真的这样,
骗子就会又获得机会把专业知识再次卖弄一遍,
而使得我们自己却无地自容!

其实骗子唯一的问题就是:

动机不纯、        
心术不正、      
用心不良,  

而这也正是我们识别骗子的关键所在。


6.2、傻子是知识的奴仆

现代的傻子就是用大量的知识碎片和专业术语
将自己的脑袋武装成了一团浆糊,所以如果他
们跟风,那就跟定了。他们夸夸其谈也是不会
差的,但他们却没有什么鉴别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也是不足挂齿的,可要是做个事后诸葛
亮,他们还是杠杠的!



7、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关于伪学者 的定
义:

伪学者的定义

一个人是 伪学者 的充要条件就是:

他不缺乏专业知识,甚至博学多才,但是只
要他不满意,他就罔顾大量事实、罔顾后果、
一切都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专业偏执之快
 
感,他还特别善于利用跟风起哄者。



8、伪学者的行为特征

伪学者的特征并不是没有学问而伪装着有学
问,伪学者的特征就是罔顾事实、极端偏执、
他们的一切就是为满足一己之私而不顾后果!

所以,伪学者常常有以下表现:


8.1、极端偏执

伪学者想当然地认为:

 只要是自己偏爱的,都是对;
 否则,全都是错的。

即便有大量事实来佐证别人的看法、即便有大
量事实来质疑他的看法,伪学者也总是固执己
见,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否定大量客观事实,并
且他们是长期地死皮赖脸不认账!

例如,面对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疾病的大量事实,
他们就已经长期地、成功地表演着这些死不要
脸的闹剧!


8.2、精通专业,但有时恶意利用专业

伪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里也许确实颇有建树、很
有作为。

可惜的是,那伙伪学者一旦发现不如意的看法
满意的客观事实,他们就特别善于把玩专
业术语,甚至用这种杂耍方式来全盘否定大量
客观事实,从而也就催生出了大量的似是而非
的文字游戏。

而这些文字游戏:

客气地说是话术、
客观地说就是骗术!

如果从逻辑推理方法来看,他们这类言辞全
属于诡辩术!甚至只是专业术语的随意堆
砌!


7.3、无事生非

当伪学者竭力编织话术或骗术时,就大行诡辩
之术、或任意堆砌专业术语,他们毫无学者风
范!  
  
为此,他们常常不惜无事生非。

例如:

当我们读文学作品时,就应当关注其文学价值;
而当我们读科技作品,就应当关注其专业价值。

但伪学者常常不是这样,一旦他们不喜欢某个
作品,他们常常就在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无事生
非、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误导大家,从而使得
大家无暇关注作品本身的价值、或者索性就引
诱大家对该作品产生厌恶。

例如:

7.3.1 伪学者常常说这个作品是抄袭的、侵权
的;

7.3.2 伪学者常常说这个作品是作者的爸爸代
的、是作者的爷爷代写的、......

7.3.3 伪学者常常说作者卖该作品赚多少多少
万,以暗示作者是骗钱的;

7.3.4 伪学者常常说作者的什么什么文凭是伪
的、什么什么证书是假的。

(但也有例外,如果这些不巧涉及了到伪学者
的亲友,那就应当忽略不计了!毕竟人家是学
者嘛!)

总之,再好的作品,他们也有办法泼泼脏水,
让大家恶心恶心,最好让大家远离这个作品。

其实,伪学者所夸大的这些问题自然有人会关
注,根本用不着每个人都来关注。

伪学者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增加自己这些
小动作的正当性、就是为了误导大家,以至于
大家无暇顾及作品本身的价值所在!

所以,这类小动作全都是障眼法,唬人而已!


7.4、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就来说说《黄帝内经》吧:
  《黄帝内经》是本很好的中医古籍,但其中
也确存有不太准确的说法。

 例如,《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有365块骨头。

有些伪学者抓住了这处错误,就兴奋得手舞足
蹈,他们就以此索性来对我们的《黄帝内经》
作了个全盘否定!

真是吹毛求疵吹过头了!

《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所以,其中
某些统计数据存在偏差也是难免的,我们不应
当对古人过于苛刻要求。

    
何况《黄帝内经》的价值在于阐述中医医学原
理,而不是具体的统计数据!

    
所以,并没有什么理由就仅仅因为统计数据有
偏差就全盘否定我们的《黄帝内经》的中医医
学原理。

伪学者这样做就是恶意的,因为他们骨子里从
来就不承认我们自己的东西,只要有机会,他
们就尽情地发泄!

因此:

对我们的中医,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理性!
对我们的中医,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善意!
要么请大家想一想:
这些伪学者自己的东西就是100%准确无误吗?!
        

7.5、狐假虎威

一讲到中医,这些伪学者就说国外是怎么做的、
已有国际标准是怎么做的、鲁迅是怎么说的,
云云。

其实,站在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疾病的大量事实
面前,所有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什么是医学?  

何为医学?   根据《 陈氏说文解字 》可知:

医学
就是研究治病
有效方法的科学 !


所以,医学归根到底就是研究治病有效方法
的,而绝不是用来专门否定治病有效方法的。

可见,如果有人专门否定中医治病的有效实
例,而不顾类似患者的痛苦和无助,则表明
此人与医学无关,我们应当远离此人!

根据这个医学定义,任何可以有效医治疾病
的方法都理所当然地归属于人类医学知识宝
库,关于这一点,并没有时间差异、没有学
派差异、没有区域差异、没有个体差异、也
没有种族差异。

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点,很多混迹于医学讨论
中的骗术和话术都必将自行瓦解。所有狐假
虎威的伪学者都将自行惭愧、无脸见人!

8、总之,伪学者的行为特征就是:

极端偏执、
恶意利用知识、
无事生非、
吹毛求疵、
狐假虎威!     

而其言辞本质上就属于

话术、骗术 或诡辩术 !      



9、不妨编个笑话来调侃这些家伙吧。


半吊子专家   
=======     
   

两个傻子吹嘘自己是研究《红楼梦 》的专家。

一个傻子说: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红楼梦》作
者根本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从来都说
不清《红楼梦》里究竟有多少个字。

另一个傻子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就接着反
问道:

既然你对《红楼梦》研究了多年,那么
我就来问问您:

在《红楼梦》里,“了”字一共出现了几次?


于是,两个傻子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他们又可以在一起“研究 ”好几年了!

其实,这类言辞本质上就是:

不懂装懂、 强词夺理、起哄搅局!   

我们不必为之所 惑,

否则,我们就有可能为之所 祸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