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过分自卑?!

(2023-03-03 09:52:34)
何必过分自卑?!

序:本文是为保卫中医而写。

       最近看了一篇博文,甚为震惊:
           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骨子里就没有自信心,极端
卑,实不可取也!
        
       该文引用了明恩溥(美)讲的话,说道:

          “中国人思绪含混,中国人习惯于用事实本身来解释
实”
          明恩溥说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就是汉语的名词
没有格的变化的,它们既没有“性”,也没有“格”。

    此类言辞,实乃奇谈怪论也!

    可以轻易地反击类似言辞:

         1、用实事说话没有原则性错误;

         2、我们其实也很少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我们有足
论证方法,从来不比他们缺什么!

              当然,在日常用语中,我们也许只会注重语义的表
达,忽略了逻辑推理,而这只是日常会话中的语言效率的
要求。

             其实在英语的日常会话中,也常常只会注重语义的
达、注重语言率,并没有多少人在日常会话中过分地强
调逻辑推理。
             
             何况明恩溥(美)所举例的也只是我们的日常会话
中的例子,显然他是在有意地混淆日常会话与书面语言的功
能差异!        

        3、我们汉语确实没有性、也没有格,但在必要时,我
的语有足够的方法来清晰地表达性和格,从来不需要借
助其它语言。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语言不在任何缺陷!
      
      总之,没有什么理由会必然导致我们的思绪必然会含混!

       该文还引用了林语堂讲的话,认为中国没有发达的自然
正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造成的。

       林语堂说道:“在中国文学中,也从来没见过有雄辩的
证,中国作家先提出一两个论点,然后即刻提出结论。在
读他的文章时,你很少看到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还说:周代所有的古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
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
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其他
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
墨子的门徒惠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中国的哲学家
特别喜欢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孟子、荀子、庄子
都是如此。比喻、寓言等手法的使用都是类比推理,而类比
推理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是不能证明任何观点的。所以说,
中国人心目中最雄辩的孟子其实是最不讲“理”的,他的论
证不是思辨,而是诡辩。而更早一些的哲学家们则根本不去
论证,直接就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认为它就是正确的。比如
老子、孔子的言论都是如此。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呢?他们很少去证
自己的观点,很少去思考“为什么”。 

       我们的先辈就这样全都被他说得一无是处

       实事果真如此吗?非也!

       不妨可以请大家想一想:

        1、我们的文化中确实有不少属于只可会意、难于言表
的,而所有这些往往正是文化之精华之所在。

              而关于这些的理解,往往确实需要“心有灵犀一点
通 感悟,其实,这种感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来就不
会有太大的困难,可一旦用于机会话时,要让机器来理解
这些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可是,这不是人的错,而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还
位,所以,绝不能因此就来指责我们的文化!

        2、应当承认,我们的先辈确实比较热衷于 "利 "、"义"
、“仁”、“道”这些抽象概念的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
问题事关重大;另一方面,我们的先辈也确实把具体问题
的逻辑推理归类为“技”,并认为这种”技“是种低层次的
技巧一般人就可以自行推导完成,并不需要过度唠叨。

              当然,这也许是一个问题,但绝不是大问题,更不
原则问题,所以,所有这些问题都不足以全盘否定我们的
先辈哲理,甚至说我们的先辈不懂逻辑思维、不懂推理

       更何况人类都有类比方法、讲寓言方法、甚至包括诡辩
讨论问题的方式,所有这些,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逻
维方式,也是人类正常的智能表现,理所当然要全部归
属于人类智慧宝库 !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

只有让机器理解的逻辑推理才是正的逻辑推理!

       那样就太LOW了!

       其实,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对于具体问题的逻辑
理是非常简单的事,几乎所有逻辑推理都可以让机器人来
做.

       而寓言、类比、诡辩、幽默等是更高等的人类思维活动,
目前也确实很难让机器人去美满地完成。

       可是,所有这一切正是未来的人工智能所应当解决的。 

       除非有人认定:

           人工智能只能永远留在低层次里徘徊!

       除非有人认定:

           将人类智惠为必须低于机器智能 !

       可见:
类似的质疑本质上是种反智行为 !

       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定为:

              只有简单的思维方式才是可取的。

       果真的这样,则人工智能就只可能停留在低智商阶段
里徘徊。

        3、在某些场合,为了快捷表达自己的思路,诡辩一下、
幽默一下也未必不可

             例如,孟子如果对宣王讲逻辑推理,
                              宣王听得懂吗?!宣王有耐心听吗?! 

              可见,孟子善辩,乃战国乱世使然,孟子无过

             值得注意的是:浩然正气乃孟子之文风 

             而可笑的是,总是有人纠缠于孟子的推理技巧,并以
此来对我们的孟子说三道四的,他们总是在鸡毛蒜皮的问题上
蝇营狗苟的,唧唧歪歪的!

             请问,这样有意思吗?!

        4、如果说”诡辩“,那么林语堂此类言辞才是真正的
辩!
             当时,我们的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等方面也许确实
较为逊色,可是关于这些,无论怎么赖账也很难赖到两
千年的孟子的头上去,此类诡辩实在诡异之极也

             为什么林语堂不反思当时的时弊?难道仅仅是因为
古人不需要任何付出 吗?!

             我想,孟老夫子也会反叽林语堂

           尔等无能,
        关吾何事?!
    
        5、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可以证明我们的文化并不存在
这方面问题。

             例如,我们的文化包容所有科技、也包容所有的逻
推理,否则,我们的所有有关逻辑推理的课程都必须用英
语来教学了!

              而实际上,我们大量的逻辑课程教材都是用汉语编
著的、法庭上所有逻辑辩论、推理也都可用汉语很好地完成。
所有这些从来不需要借助其它语言!
    
      其实,不客气地说,此等言论都是由于缺乏自信心、过
自卑、乃至于骨子里犯贱

      实际上,东西方文化各有特点、或曰各有优点和不足。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只承认别人的就是文化,就企图把我
们自说得一无是处!

      这就和人与人相处一样: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表示尊重别人,就千方百计地
来证明我们自己不是人!

       这种自卑危害性极大,可以祸及我们的文化、祸及我们
教育、祸及我们的中医,甚至祸及我们的方方面面,必须
防危杜微、严阵以待!

       更危险的是,这种自卑还打着学术讨论的旗号,时时混
于网络之中,到处招摇撞骗,欺骗性极大,切不可麻痹大
意!

       所以,到现在,网络上还再唠叨这类言辞,实在是不可
喻!实属岂有此理!!!

       总之,我们不必过分自卑

附:我写这篇博文并不是由于我对文化有什么研究,而仅仅
是因为我发现了中医长期无端受虐的思想根源:

       长期以来,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骨子里犯贱,对我
的原本一律否定!

       就这样,我们的中医当然在劫难逃了!
       就这样,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看了这些言辞,我才明白:

          面对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疾病的大量实事,为什么总是
那么一群人,他们长期地、理直气壮地死皮赖脸不认账,
他们以耍无赖为能事、他们以无知为权威、以无耻为勇气,
只要能够否定中医治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哪怕死不要脸也
无妨!

       其根源就是他们对我们的原本全盘否定!

       例如,当我们列举中医有效治疗疾病的大量实事时,他
就说我们只会就事论事、只会用实事来证明实事

                 而当我们用中医理论与他们解释治病原理时,他
又反过来说:
               你们说中医可以治病,有实事根据吗?

                 就这样翻来覆去,他们总是振振有词!
                 诡辩过头了吧?!

       在这种逻辑陷阱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因为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西医,则西医的处境
好不到那里去。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坚持医学第一定律:

                     讲科学就应当用实事说话; 
                     讲医学就应当用疗效说话;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各种诡辩的无理纠缠;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各种逻辑陷阱;

(本文成稿于2022年9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