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伪学者是些什么玩意?(4.知识的工具性)

(2022-11-12 09:08:27)
伪学者是些什么玩意?
( 4.  知识的工具性)


       也许有人不明白,伪学者热衷于展示其专业知识,难道这
有错吗?!

       而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使得伪学者可以长期地出没在
我们围、并且可以尽情地表演而无所顾忌!其实也确实没有
多少有能力识别这种伪学者,或者说,很多人无暇顾及这些
隐藏得很深的问题,也可能明明知道这些伪学者是在胡搅蛮缠,
对他们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也。

       应当承认,这些伪学者确实是各种知识的杂耍高手,他们
特别善于炫耀其专业知识,而这样的伎俩也确实为他们的心术
不正、动机不纯、用心不良提供了最得意的保护,这也就满足
他们。
      
       我们应当清楚:这些伪学者的问题也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
另外,我们早就应当揭穿伪学者的把戏,使得知识和技术的普
及和应用尽早回归到理性健康的轨道。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学会鉴别这些伪学者,而为了鉴别这
些玩意,我们还必须首先掌握关于知识的知识。

       例如:知识的工具性、知识的相关性、个人知识的局限性
等。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关于知识的知识,
我们就可以及时识别伪学者的所有花招,无论这些花招是话术
、是骗术、还是诡辩术,这样伪学者也就无处遁形了。

        本文就首先来略微地谈谈知识的工具性。


        一、知识的工具性

              作为工具,知识本身的善恶性不明,知识仅仅是在被
善意地使用、正确地使用、理性地使用,才会产生正面效应,
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   这就是知识的工具性。

             伪学者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应用大量知识来诱导他人
错误地思维、偏离正题而不得要领,他们从来就不顾解决问题
的实际效果;他们只顾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只顾为自己的看
法辩护,哪怕是循环论证、离题万li ,他们也在所不惜。
   
             这种花招确实也是一种隐藏极深的伎俩,一般人根本
就无法识别、更无法摆脱这类花招的诱惑。

       例如,中医可以有效治疗疾病,这已有大量事实;
                 中药有一定的毒性,这也是事实。
 
       而对于我们这些患者或潜在患者来说,有三个很重要的
问题,那就是: 
            1、为什么中药可以治病?
            2、怎么才能在尽量避免中药毒性作用的前提下来应用
中药有效治病?
            3、能否找到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更廉价的中医
治病方法?

       但伪学者对这些问题从来就不感兴趣,所以他们从不考虑
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

          先下结论、后找理由、实在不行就耍无赖。

       于是,这些伪学者就长期地竭力叫卖:
                 什么“中医不科学”、什么“中药有毒”等;
       然后利用他们可以理解的大量知识碎片来循环论证,当然,
对他们不利的知识们是不会提及的,或者他们有时也会蜻蜓
点水、一带而过。

       由于伪学者的言辞全是专业术语的堆砌,包含了大量的知
识碎片,所以一般人很难反驳,也确实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而实际上破解这种花招也很简:
                  那就是让事实说话、让疗效说话。

       因为没有任何医学胆敢不讲事实、也因为没有任何医学
敢不疗效!

       之所以伪学者的言辞显得那么难对付,也正是因为伪学者
长期地、恶意地利用了知识的工具性来实现他们所需的障眼法
,以期达到长期迷惑患者或潜在患者的目的。

       可见,知识仅仅是在被善意地使用、正确地使用、理性地
使用,才会产生正面效应。

       不妨再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知识的恶意使用:

       我们大都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讲解食
物消化的知识也是好事,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有人偏偏在别人吃饭时大肆讲解食物消化过程,
特别是这个消化过程在直肠中的具体进程,甚至还要在饭厅的
大屏幕上实时动态演示这个进程,那就是知识的恶意使用了。

       知识的恶意使用也确实都隐藏得很深,几乎无人可以识别,
所以,为了理解,不妨再打个比方吧。

       婴儿饿了,我们喂婴儿喝奶,那就是件好事。

       可是如果喂得太多,婴儿都吐了,还要继续强行喂,那就
是存心要把好事办成坏事了。
       知识的恶意使用也无非就是这样。

       伪学者的问题就是这样,如果分解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
几乎都是无可厚非的,并没有什么过错,例如,他们反复唠叨
专业知识。

       可是,一旦我们核查其实际效果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
       他们只顾炫耀其专业知识,而不关注实际问题,更不关注
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他们只是一味地、恶意地诱导大家偏离
题、使人不知不觉地成为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徒子徒孙。

       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伪学者只在乎自己的看法,不关注
事实、不关注疗效、不关注患者或潜在患者。
       所以,他们毫无善意可言!

       至此,就可以阐述一个关于识别伪学者的第一判别定律。

关于伪学者的第一判别定律

       一个人是伪学者的第一充要条件就是:

              这个人不是正确地、善意地、理性地应用知识、而是
顾炫耀其专业知识、一味地为自己的片面看法来循环论证、
从来不顾客观事实、不顾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更不顾其它相
关的学术论点。


(本文成稿于2022年9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