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有大批本科生从高校退学重新复读参加高考,甚至出现硕士生放弃所学专业重新参加高考,且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主要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对此,各方面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放弃学业很可惜,专业兴趣可以慢慢培养;有人认为不适合的专业束缚人才发展,理应果断放弃;也有专家认为,类似情况的增多,说明了我国教育在青年职业规划培养上的缺失。
作为京城最大的高考复读教育机构,新东方铭师堂每年都会接收七八十名从高校退学选择复读的“高四学生”。这些“复娃”缘何退学?他们退学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这一现象,新东方铭师堂学校校长、著名职业规划专家马永刚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
您是如何看待现阶段年轻人在专业选择上出现的问题?
马永刚:关于大学生甚至硕士生退学回炉的事情我们确实经常可以听到,在铭师堂每年都会有七八十名从高校退学复读的学生,他们退学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集中的就是对所学院系专业严重缺乏兴趣。作为多年从事高考升学辅导的老师,我曾经感觉非常惋惜,因为我很清楚他们为了一纸大学通知书,甚至可能是国内一流名校的入学资格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但必须得承认,我很钦佩他们敢于重头再来的勇气,对于他们所做出的任何深思熟虑的选择,我们都需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大学阶段是第一个为未来定向的正式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将决定自己未来若干年的发展方向,而这若干年正是一生中最黄金的时段,如果起始方向有问题,就会导致自己的兴趣能力严重受限,在这段关键的时间内空度时光毫无产出,那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所以说,果断放弃不能说不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但是,我们荒废了几年的青春时光,丧失了一次千辛万苦换来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个选择的成本是巨大的。这是谁的过错?如果探究起来,直接而表面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在选择高校专业志愿时忽视了兴趣特长,加之对高校及专业特点认识模糊以致选择偏差造成的,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确实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突出和放大高考地位的结果。
我们今天讨论的职业规划的问题,说穿了实际上是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也就是学和用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2000多年前孔子已经给出过答案——“学以致用”,即为用而学,而非为学而学。很可惜,老夫子的教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被忽略,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美国,教育是职业导向型的,学生先要确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再沿着这条路寻求发展。而在中国,教育是学位导向型,学生先要决定自己以后要读哪所大学,然后再沿着这条路为了读书而读书,结果许多学生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点什么,只好继续念书,读硕士,读博士,读博士后,一直念到眉毛胡子白成一把,才发现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变成了高学历的庸才。这并不是中国的学生目光短浅,而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其中有历史原因。过去,我们的高考服务于精英教育,高校录取比率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高考得中,无论专业是什么,拿着大学文凭这个“硬通货”从来都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在这个背景下,会有人关心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事情吗?
在中国,学位导向型的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直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只好继续读书,读硕、读博、读博士后,一直念到眉毛胡子白成一把,才发现自己变成了高学历的庸才。
|
然而今天,对比N年以前,时移世易,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已经从2002年的不足百万人提高到今年的五百余万人,近三年来每年有超过总数30%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圣人(剩人)”,大批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竞争的压力已经超过高考,更有调查说现在社会上有近40%的年轻人属于“啃老一族”,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的潜质在哪里,怎样规划未来才能少走弯路,更容易成才?”今天大学生回流复读的现象,应该说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渐萌发,开始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了,而这就是自我职业规划和评价的基础。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规划指导课,是不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马永刚:我在前面说过,高等教育相当于已经开始了个人职业进程的第一步,我们的未来发展已经被大学的专业课初步定向,在这个阶段才开始进行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和酝酿,有些迟了。有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很多原本在中学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却变得慵懒懈怠,对一切若然无味,逐渐变得平庸,更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长时间找不到方向,频繁的跳槽却愈来愈迷茫,这些都是职业与理想错位造成的。
我们大学阶段的职业规划课,绝大多数充其量只能算是就业技能指导课,是为提高就业率服务的。说得难听点,不是在帮你把萝卜栽到合适的坑里,而是想方设法把你削成土豆的形状以符合土豆收购商的需要,有谁真正关心你的兴趣和特长,关注你的理想?Nobody!职业规划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行为,而是一个负责任的长期行为,他是基于我们最初的职业理想,这可能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产生,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对其加以调整,并不断强化,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那么在高考选择志愿的时候,你自然会对高校及专业有所甄别,这样未来出现偏差的可能就会小很多。
依照您的逻辑,是不是职业规划越早越好?
马永刚:当然不是,怎么着也得从懂事开始(笑)。在职业发展上,有一个词叫做“路径依赖”,说的是一个人成长的任何阶段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之前经历的影响。
有一个著名的逻辑掌故:你知道我们现在的火箭助推器,它的口径一般都是4.85英尺,怎么来的?这是由铁道的宽度决定的,太大就运不进来,而铁轨宽度怎么来的?是由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街道宽度沿袭而来的,古罗马街道的宽度又是怎么定的,是马车的宽度决定的,而马车的宽度呢?却是取决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以说,今天火箭助推器的口径是由2000年前古罗马的马屁股宽度决定的。
这事说起来像是个笑话,实际上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前因后果来循迹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事业,看起来是由成长过程中很多偶然因素堆砌起来的,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由我们很小时的兴趣、梦想或者性格特点所决定了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确实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通过职业模拟、看录像、实际尝试操作等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未来发展目标会很清晰,成长之路也会更加简洁直接,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有中学教师和专家认为,中学或复读阶段开设职业规划课没有必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马永刚:我从来没有说过强化职业定向规划就要偏废其他科目,实际上职业规划教育与全面素质培养是不矛盾的,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基本的素养,包括基础的文化素质,融于社会的品德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是未来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共通的东西,会在高中学生考查评价体系中得到很好的引导。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质,并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这种潜质,以实现未来个人最大化的发展。
现在,中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呢?有机构曾做过调查:在小学有80%以上的孩子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尽管可能是很幼稚的),在初中有职业理想的人降到50%,到高中降低到不足20%,80%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未来应该朝那个方向发展,也不了解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以及有多少职业类型等等,很多学生的想法是上大学再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在高校中有7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有8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换专业。这说明什么呢?在高考的巨大阴影下,孩子们原有的兴趣和理想被忽视,进入了误区,视升学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更加关键和长远的就业和个人发展。
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高中学生有近30%因为自己学业表现平平而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其中5%左右因此存有弃学的想法。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成才,外部条件充其量只能算是诱因,关键在于自身潜力优势能否得以充分的发挥。每一个人,无论现状如何,他身上总是有着某一方面的潜质特征,就像陈景润的逻辑能力,钱钟书的文字功底,希特勒的演讲能力等等,即便是各科全部平平,他也总会在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在某一个关注点上提出深刻的见解,或者拥有独特的性格特征,这就是特质,单凭一张考卷是无法评价的,但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有所建树的基础,这就是俗话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为了让这种潜质得到重视和强化,我们有必要对孩子加以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年轻人成长的信心因此得以树立和强化,必将使他们的高中学习生活更加积极充实并朝气蓬勃,这就是职业规划的作用。
爱迪生有句名言:成功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分,但很多人不知道后面的一句话:1%的天分比那99%的努力更重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讲职业规划。当然勤能补拙,如果肯付出有毅力,你也可以从不擅长的点实现自我超越,但是你要比平常的人付出得更多。为师者,我们有责任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找到属于他的突破点,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更加清晰,避免在高校专业选择以及未来择业上误入歧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把职业生涯发展与学业和个人、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看作是学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些观念非常值得借鉴。
职业规划具体应该包括那些方面?我们现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马永刚:现在尽管有些高校在尝试允许学生入校之后重新选择专业,但在现行升学形势下,绝大部分高校不可能照此执行,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算是第一个专业定向的职业发展阶段,为避免出现偏差浪费时间,对于中学生以及我们的复读学生而言,在现在就需要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我认为,现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至少应该包括自我特质评价、职业理想规划、职业标准教育以及职业体验四个方面,如果换成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就是我的兴趣和优势在哪里,我的理想是什么,职业的社会现状和标准是怎样,理想与现状的差距在哪里,以及如何通过接受系统教育有计划弥补差距这样几个问题。在职业规划教育中最重要的应该算是自我评价,我们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爱好、特长、性格、价值观、能力倾向以及学习方式等等,并据此帮助其确立基本的职业方向和理想,有了始和终两个端口,中间的进步之路会清晰得多。
现在我们马上要面对的就是高校专业的志愿填报,这是决定我们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需要倍加重视。我建议学生首先从自身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方面出发,划定可选择的高校及专业范围,要注意抛开无关因素的干扰,比如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学什么学科,比如因为新闻热炒UFO而对天文学感兴趣,再比如认为某个职业很体面而想加入等等,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比如对数字非常敏感的学生从事财务类专业是比较适合的,如果善于跟人打交道,对身边事务比较敏感就比较适合从事新闻类职业发展等等,如果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比较好,那么从事计算编程,规划类或是哲学类方向都是比较合适的,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对心仪的高校及其所设置的专业有足够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比如看到生物医学专业就以为跟临床医学是一码事,看到财政学就觉得跟财务会计是一类的,看到信息与计算科学就认为是计算机专业等等,同时需要了解的是该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去向问题,毕业生主流是分布在什么行业里。据报道,现在有些“野鸡大学”全靠名称唬人,实际办学质量极其低下,堪比《围城》里方鸿渐上的“克莱登大学”,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20%都不到,至于毕业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甚至不足5%,这样的学校和专业我们也去读,难道不是脑子进水了吗?现在信息渠道发达,我们通过网络完全可以了解到目标高校专业的基本情况,只要留点心,就会大大减少未来后悔的机会。今年4月至5月高考志愿填报期间,新东方铭师堂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份志愿填报参考内刊,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并非因为有了职业规划,一生发展就完全定了位,永远一成不变。随着个人不断成长成熟,社会交往环境趋于开放,原来没有被发现的潜能被外部环境激发出来,原来没有的能力素养经过特定环境的磨练大幅度提高,人的职业理想会不断的调整,职业规划自然也应与时俱进。但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人生发展的循迹性,你每一个阶段所做的规划和付出的努力,将毫无疑问地影响到未来的职业走向。相对于职业技能的提升,自我文化及道德修养在一生的发展中都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融于社会,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基础品质,也是一个人未来可能转换社会角色的铺路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