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一直以来,没有写过以“父母”为专题的文章。细细想来很有些惭愧。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偶尔写有关于父母的字迹,大都是触景生情而引发的感慨。
每当面对“父母”这个话题,始终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怎样描写才能表达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我深深地爱着他们,敬重他们;为此,愿意竭尽全力做一些能使老人家健康、快乐,也是他们心仪已久的事情。俗话说,生养之恩与天地可比。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既是用尽天下所有的赞美之词,也无法表达对父母的敬重与谢意!父母给予我生命,是我一生中最亲近,最爱戴的人。
无意中走进焦老师的《俺爹俺娘》,随着不断的浏览,我被那一幅幅来自“父母”身影的照片,一篇篇来源于岁月的见证的记载深深打动。为了支持和响应焦老师倡议的大家都来拍《俺爹俺娘》的活动,只好硬着头皮写了。
半块杂面窝窝头
1
深秋的夜晚,透着凉意。平儿守护在父亲的病榻前,关注着刚刚手术后依然在沉睡中的父亲。
月亮悄悄地爬上窗,满天繁星点点,夜渐渐地深了。平儿久久凝视躺在病床上已是满头华发的父亲,有些感慨!恍恍惚惚中,仿佛又看到父亲年轻时的身影……
2
“平儿,回到桌旁坐下吃饭。”
听到父亲的喊话,平儿尽管有些不太情愿,但还是回到桌旁与大家继续进餐,手里攥着小半块没有吃完的杂面窝头。
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到午饭时,家里的餐桌上就摆放上的2个杂面窝窝头。平儿从心里不愿意吃它。
自从跟随父母从南方来到北方,饮食上的不习惯也让家里的人都有些不适应。父亲由于政府照顾,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配给的定量都是细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面,外加特批的白糖和食油。这在当时要算特殊照顾。母亲、平儿和妹妹都有一定比例的粗粮。其中,就有最不喜欢吃的杂面,也有最喜欢吃的大米。只是每个人的大米定量极少。记得那时父亲常常说:
“大米要省给妈妈吃,因为妈妈身体不好。你们正在长身体,多吃一些五谷杂粮有好处。”
每当有米饭时,妈妈总要先拨些给年幼的平儿和妹妹。虽说,那个时期只是随父母在北方小住,但平儿从内心极其不喜欢这个没有米吃的地方。
午饭时,父亲总是先掰半块或者三分之一窝窝头递给平儿。平儿还未上学,妹妹因年龄太小免吃。所以,每当吃窝窝头时,平儿总是趴在窗台上,一边吃一边用手悄悄地揉搓。
那时,家住三楼,下面是食堂和营房。时间长了,后院儿的鸡也长了记性。中午定时跑来吃平儿故意扔下去的杂粮。慢慢地平儿的胆子也大了,常常掰一块窝头扔下去迅速回到桌旁坐下,装作若无其事样子继续和大家用餐。终于有一天,平儿的这一举动被父亲发现,可想而知,父亲勃然大怒。
在父亲的责令与监督下,平儿迅速拾回扔下去的半块窝头。保姆当着全家人的面用开水烫过,在父亲的命令下,吃了下去。然后,父亲不允许平儿再吃饭,靠墙根罚站。妈妈也批评了平儿,但坚决阻止父亲动手。
晚饭的时间到了。父亲依旧怒气未消。当着全家人宣布:
1、因为平儿检讨的态度不好,不允许吃晚饭;
2、要让平儿知道什么是饿肚子的滋味。
说完,转身冲着平儿继续训斥到:“小时侯,爸爸穷的吃不上饭,你奶奶就是因为没有饭吃饿死的。你们都是糖水里泡大的孩子,生活条件这样优越,丰衣足食,而你却这么不知足,这么不珍惜……”
父亲不停的数落着,声音很大,而且越说越来气。看到父亲从未有过的愤怒神情,平儿害怕极了,小声哭泣着并委屈地说:
“为什么总让我吃窝窝头,每次午饭我吃了窝窝头就饱了,其它什么也吃不下去,很难受。我想回家,回原来那个家。”
父亲出身贫雇农,十几岁参加革命,转战南北。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样的出身和曾经获得的荣誉让父辈引以自豪。父亲接近不惑之年才有平儿,疼爱却不娇宠。特别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平儿的不断成长,父亲常常告戒:“要塌塌实实认真做事、做人。”满足平儿和妹妹在学习上的要求。在生活方面,比如穿衣、交友等父母要求的非常严格。
平儿的母亲是苏州人,16岁入伍。从最初的卫生员做起一直到妇产科医生,延续着和外婆一样的职业。外婆家境优越。后来母亲当兵在杭州,所以,家也安在杭州,平儿就生在杭州,妹妹生在苏州外婆家。自古苏杭都是鱼米之乡,空气怡人,风景秀美。平儿此时说的“原来的家”就是指在杭州的家。
父亲生气的说:“杂面你不能吃吗?你可知道,爸爸小时侯连野菜都吃不饱,如今生活好了,仅仅是在午饭让你吃一块杂面窝窝头就受不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你知道吗?不喜欢吃却敢糟蹋粮食,你必须改正过来。小小孩子就知道挑三拣四,嫌弃这嫌弃那,跟谁学的坏毛病?”
平儿不服气的小声嘟囔:“我就是不喜欢吃窝窝头。”
话音刚落,妈妈连忙制止平儿并同时向举手过来的父亲拦去。平儿边躲边说:
“讲不出道理才打人呢。”
父亲突然停住脚步,生气地转向妈妈责怪道:
“听听你的好女儿,明明错了还强词夺理。今天,我就不信扭不过她这个劲儿!”就这样逃脱了挨打的平儿一直站到半夜。
不知过了多久,已经站的麻木了的平儿迷迷糊糊中被妈妈抱起,感觉是妈妈的手在自己的背上轻轻地的抚摸着。此时,平儿又困又饿,没有一点力气,软软地趴在妈妈怀里委屈地哭了,哭着哭着,睡着了。
从那以后,平儿再不敢浪费粮食,还常常提醒妹妹。同时,在年幼的心里也“记恨”着父亲。有意无意的躲避着他,很长时间不愿意单独和父亲面对。在成长的记忆里,这段往事也经常被父母提起,作为教育平儿和妹妹的话题。而且,还被父母的战友们宣扬,翻版,再用以教育各自的子女。
如今,年迈的父母和孩子们在一起唠家常,也常常提到当年的一些往事。话题最多的就是平儿小时侯带头调皮捣蛋的一些故事。曾经幸福欢乐的童年,曾经倔强的性格,曾经的不懂事;每当说起当年扔窝窝头时的情景,大家都记忆忧新,忍俊不禁。在与父母一起对往事的回忆中,平儿多次看到父母眼神中流露出的慈爱的目光,还有徜徉在脸上的关爱与温馨的微笑。
3
“平儿”听到父亲的声音,平儿的思绪嘎然而止,猛然间从回忆中回到现实。
夜已经很深了。今晚是父亲手术后的第一个夜晚,也是老人家最痛苦的时候。由于母亲年事已高,值夜班的事情就由平儿和妹妹等家人担当。平儿没有一丝困意,始终坐在父亲床前不时记着流量,看着点滴。还要配合巡访的医生、护士观察老人家的病情。为了不影响父亲休息,平儿把病房的灯关闭了,只是借助卫生间透过门缝露出的一丝光亮仔细观察着父亲。
平儿俯身轻声应道:“爸爸,我在。一切都很好,您放心睡吧。”
“哦,爸爸梦见小孩孩了。”
小孩孩是平儿的儿子乳名。平儿用手轻轻地替父亲掖好被角:
“爸爸,我知道您想孩子了。这个周末我带他来看您,您放心睡吧。”
看着慢慢沉睡的父亲,平儿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小时侯曾经那么害怕他老人家。在年幼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那么严厉,以至于很长时间对父亲都不理解。当离家多年以后,在自己成长的经历中,才慢慢体会到父母的苦衷;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真正体谅父亲当初的严厉。感受在父辈的威严中,有对孩子们寄予的不尽的期望。尤其当自己成家立业有了子女,这种感受更为强烈。
如今,父母对第三代的关爱、呵护,让平儿切身感受到父辈的温情与爱意。曾经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孩提时的一些往事,就连曾经的俏皮和委屈也变得那么有趣。每一次回忆都让人感到亲切,甚至是甜蜜。亲情融入血脉,刻骨入心,她是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忘怀的情感,也是人一生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