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两日(2)——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标签:
安徽博物院 |
分类: 博物观展 |

关于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国内第一大报文创 “馆藏国宝”栏目推荐的七大镇馆之宝之说。
铸客大鼎,1933年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重约400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大鼎,也是最重的圆鼎。
鼎口刻有“铸客”开头的铭文12字,“铸客”是指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该鼎气势雄伟,被誉为楚国重器,其地位仅次于河南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1980年出土于安徽舒城县的一座春秋晚期墓。
这件铜鼓座造型奇特,集龙虎为一身,非常罕见。铭文显示,此鼓座为建鼓鼓座。

吴王光鉴,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器腹内壁有铭文52字,显示这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鄂君启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1957年安徽寿县邱家花园出土,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例。
“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据节文记载,节文注明了颁发此节的时间(公元前322年),并对鄂君启商队的规模、航行线路都有明确规定。作为商贸流通过程中的重要凭证,鄂君启金节为研究先秦符节制度、交通、税收以及楚国的封君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1963年出土于安徽省宿松县。注子注碗是流行于五代至宋代的温酒器具,将盛酒的注子放入装着热水的注碗内,起到温酒的作用。此器出土于北宋纪年墓中,器胎体洁白细腻,所施影青釉晶莹润泽,细看来白色中泛出淡淡的青色,其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等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准。

金扣玛瑙碗,1972年出土于安徽来安县。
金扣玛瑙碗,形体规整,曲线流畅,器壁厚度仅0.2厘米,整体呈半透明状,将玛瑙的自然纹理与柔和光泽展现得淋漓尽致。碗的口沿处镶嵌了一圈薄薄的窄边黄金条饰,与玛瑙晶莹的光泽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更显富丽典雅。在瓷器、玉器口沿上镶金施彩是宋代流行的工艺技术。

“馆藏国宝”推荐的第七件镇馆之宝是元代著名雕漆艺人张成造的剔犀云纹漆盒。我们在馆间未找到这件文物,有点遗憾。下面的图片是网上下载的。
“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层均有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
这件漆盒通体髹漆肥厚、黝黑发亮、大气华美,是元代传世剔犀器中罕见的精品,虽然历经近七百年,依然呈现出精光内蕴、婉转流动之感。

还有一件文物比较有趣,也有网友将此列为安博的镇馆之宝。
1959年屯溪周墓中出土的云纹铜五柱器,有人戏称为“西周路由器”,这个“路由器”颇有神秘色彩:造型奇特,文献中无记载,用途待考。

2023年8月6日摄于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