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

标签:
马王堆文物 |
分类: 博物观展 |

3月3日,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在闵行博物馆开展,这是马王堆文物首次来到上海。
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发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丝织衣物等十几个种类,其中1号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保存完好,令世人震惊。
展览展出了来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8件珍贵文物,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创造,从天文历法到养生保健,从宴饮享乐到追求永恒,马王堆汉墓就像一部汉代百科全书,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西汉文明的社会图景。


一号墓出土的刻有“驮侯家丞”的封泥,专家们据此断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马王堆三座汉墓的主人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及其子利豨。据史书记载,汉惠帝二年四月,封长沙丞相利苍为轪侯,在位八年;后其子利豨继承爵位,在位二十一年。

“冠人”俑与着衣女侍俑
先秦时期,俑的发明与推广逐步替代了丧葬礼仪中所用的活人殉葬。南方楚地流行用木俑随葬,此风俗到汉代仍在延续,且流行地域有所扩大,造型风格也从神秘诡异、严肃紧张转向生动精细、富有生活情趣。


存有聂币的竹笥,该物件类似于现今储物箱,竹笥上系有“缯聂币笥”木牌。辛追墓共出土48个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除装有各类食品、中草药香料、衣服香料外,还盛有木犀角、木象牙、木璧、陶“郢称”、陶珠玑、聂币之类的明器。

食物遣册(木牌)向人们展示了汉代食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材,有稻、麦、黍、粟、豆等粮食,家禽家畜、鱼及野味等肉食,主食有稻米饭、麦米饭、黍米饭、黄粟饭、白粟饭、黍枣黏饭等。

各式盛放食物的漆器造型浑厚雅致,颜色艳丽,图案生动。美食配美器,为我们呈现出汉代贵族宴飨时的盛况。







辛追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此奁是轪侯夫人辛追生前用以存放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奁盒。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衣物、衣料数百件,包括绢、纱、罗、绮、锦、麻布等各类织物,采用印染、印花、彩绘、刺绣等装饰工艺。款式多样的四季衣装,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工艺精湛,见证了汉初纺织业的卓越成就。
直裾素纱单衣



夹袜和菱纹罗手套,汉初弥足珍贵的服饰实物,均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


沙冠(复制品),以生丝编织后,再髹以生漆。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

衣物遣册,这10支竹简是衣料、衣物的随葬品清单。

彩绘陶熏炉

利豨墓出土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多为“焚书坑儒”中幸存而后又失传的佚书。
墨书医简《合阴阳》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帛画《“太一祝”图》

帛画《车马依仗图》


著名的T形帛画与朱地彩绘漆棺原件无法来到现场,但主办方用复制件与多媒体影像结合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汉初特定思想和艺术。
T形帛画名为“非衣”(即“飞衣”),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23年3月9日摄于上海闵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