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河南(9)——殷墟

标签:
殷墟 |
分类: 游遍神州 |

↑ 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门”字的构形加上殷商纹饰设计的,两侧的浮雕是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
殷墟在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在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28年开始发掘,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和甲骨文发祥地。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宫殿遗址用红色柱子标明

宫殿宗庙祭祀坑遗址


妇好墓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墓主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20世纪30年代甲骨发掘现场


1936年第13次发掘中发现的最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刻辞甲骨一万多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写意书法长廊,所谓写意书法,就是在“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的前提下,运用毛笔书写的特点,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出甲骨文字的本义”。


甲骨碑林,精选30片甲骨,依原形放大成石碑,正面镌刻甲骨文,背面在相应处刻释文,供游客始读。


在殷墟保护区内发现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复原的商代道路遗址

号称青铜器之王的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殷墟,现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此为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