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观展(13)——宅兹中国:周(下)

标签:
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 |
分类: 博物观展 |

↑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青铜器,春秋中期,1997年河南郑州市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同时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集中在都城,以此象征夏朝王权的至高无上与国家的统一昌盛,从此,九鼎便成为历朝历代国家权力的象征。
↓ 蟠螭纹编钟,春秋中期,1996年河南郑州市郑国祭祀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蟠虺纹鼎,春秋晚期,1923年河南郑州市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郑公大墓是目前全国发掘出的第一座春秋时期“中”字形带有双墓道的五重棺椁大墓,这是一处春秋郑国的高级国君墓,“莲鹤方壶”便出土于此墓。

↓ 蟠螭纹鉴,春秋晚期,1936年河南新乡市辉县琉璃阁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鉴是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可在鉴内盛水映照人影。

↓ 变形云纹鼎,春秋早期,2006年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墓地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兽面纹簋,西周早期,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田庄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蔡侯匜,西周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 伯簋,西周早期,1961年河南鹤壁庞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蟠虺纹敦,春秋晚期,1936年河南新乡市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末期,晋国被魏、赵、韩三家瓜分并被周天子正式承认其诸侯的身份,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晋青铜器以多样化的器形和精湛的金银错等工艺,为青铜时代带来绚丽的晚景。

↓ 镶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早期,1935年河南新乡市汲县山彪镇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镶嵌绿松石菱形纹方鉴,战国中期,1975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蟠虺纹敦,战国早期,河南郑州市新郑城关乡胡庄出土,郑州博物馆藏。

↓ 石圭盟书,春秋晚期,1980年河南焦作市温县西张计村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蟠螭纹盖鼎,战国早期,2003年河南安阳林州市桂园东区出土,林州市博物馆藏。

↓ 蟠龙纹提链炉盘,战国早期,2003年河南安阳林州市桂园东区出土,林州市博物馆藏。

↓ 许子佗敦,春秋晚期,2007年河南南阳市八一路出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三联戈形钺,春秋晚期,2002年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旧县出土,叶县文物局藏。


楚立国于周初,始都丹阳(今河南淅川),至春秋楚庄王时,国力日盛。楚人数百年间一直致力于北上中原,原本属于周文化范畴的南土侯国,都在楚人北上、东渐的过程中,归附于楚而最终为其所灭。
汉淮地区处中原与荆楚之间,周初在此地分封了许多同姓和异姓诸侯,以作为王室的南土屏障。在东周长期的列国兼并争霸中,诸小国纷纷为强国吞并,只留下这些风格各异的青铜器、玉器……。

↓ 镶嵌绿松石神兽,春秋晚期,1990年河南淅川徐家岭出土,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神兽由若干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摆件组装而成,纹饰包含有龙、凤鸟、虎、云纹、涡纹等图案,视觉富贵华丽,因器物的龙头虎身样貌无法准确命名而被称作神兽。


↓ 令人疑惑的是:2019年12月9日,我在宁波博物馆的《河南文物珍宝展》上也看过这个神兽,但神兽头部的朝向与《宅兹中国》上的相反,而且臀部上有一个部件,好像是一个方盒。这两处的神兽应是同意见文物,为何有如此差别?
在网上看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一个介绍:“镶嵌绿松石神兽有多个金属配件,这些需要拼接的青铜器的卡口处与榫卯结构类似,拼接上去即可固定,这样的搭建方式类似于现在的乐高。”但仔细观察这2张照片,都没发现神兽的颈部有间隙可供拼接,真是奇怪!

↓ 卷云纹漆木案,战国中期,2002年河南信阳市城阳城遗址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藏。

↓ 漆木虎,战国中期,2002年河南信阳市城阳城遗址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藏。

↓ 楚王孙朝簠,春秋晚期,2005年河南驻马店市上蔡郭庄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倗浴缶,春秋晚期,1979年河南南阳市淅川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 倗矛,春秋晚期,1979年河南南阳市淅川下寺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平夜君成戟(三件),战国中期,1994年河南驻马店市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镂空棘刺纹簋,春秋晚期,2005年河南信阳市长台关城阳城址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蜻蜓眼琉璃珠,战国中期,1994年河南驻马店市新蔡葛陵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鸟形柱首、镂空龙纹方座器,春秋晚期,2005年河南信阳市长台关城阳城址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王子午鼎,春秋晚期,1979年河南南阳市淅川下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熊午自铸以祭先祖文王的器物,铭文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皿。

↓ 束腰垂鳞纹鼎,春秋晚期,2002年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旧县M4出土,叶县文物局藏。
造型典雅的束腰形鼎腹,为典型的楚式鼎。

↓ ×(“”下面加“止”)角,西周早期,1986年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乡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牺尊,春秋早期,1986年河南信阳市平桥区五星乡平西村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黄子豆,春秋中期,1983年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黄国墓地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养子曰鼎,春秋晚期,2007年河南南阳市八一路出土,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 樊君盆,春秋早期,1978年河南信阳市平西村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 番叔壶,春秋早期,1986年河南信阳市平西村出土,信阳博物馆藏。
摄于202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