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两日(3)——路仲古镇

标签:
路仲古镇 |
分类: 风过华东 |

路仲古镇本来不在本次出行的计划之中,因为盐官镇封闭改造,多出了一天时间,决定到海盐逛逛。在查询资料时,发现路仲古镇就在附近,于是有了这趟寻访。
路仲旧称渟溪,俗称路仲里,地处“吴根越角”,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现在的道路、小桥、河流、民宅等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基本格局。与周边的乌镇、西塘、南浔相比,路仲显得冷清而破败,展现出 “非著名”的村镇的真实状况:传统建筑大多破败不堪、河道淤塞水质污染、石板路破碎损毁、名人故居大都已面目全非,即使是最有特色的古桥也只剩下三四座……。
在2013年前后,当地政府曾经引进企业来开发古镇,并完成了整体规划,准备将路仲打造成具有“九溪十八巷”、“九溪十八桥”、“一村二院三十馆”的“博物馆小镇”。可惜热闹一阵后,除了镇外两栋民国风格的楼房(据说是酒吧一条街)和几座桥梁复建外,风貌依旧。据镇上的老人说,开发商没钱了,但部分住户和商户已经外迁,经过这番折腾,路仲错过了最好的开发时期,古镇更加萧条,恐再难翻身。
↓ 改造规划准备恢复“九溪十八桥”的历史原貌,从全国各地搜寻古桥青石,按照明清建筑风格进行石桥复原,已建成的有德信、德爱、德孝、德和和德平等八座桥,力求建成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小镇。

↓ 古镇的东面,修葺过的石牌坊——直大门。

↓ 横贯镇中心的直大街,长约300米,这是当年主要商业街,老街上已少有人居住,仅有的店铺也冷冷清清,曾经的繁华和热闹只是在想象之中。









↓ 残存的政治标语,荒唐年代的印记。

路仲古镇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大多是梁式平桥。现存古桥其中以德义桥、德风桥最为著名,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 德义桥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三孔梁式平桥,跨渟溪东西两岸,桥上有四只残损的石狮,尽显岁月沧桑。



↓ 德风桥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也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桥,桥下是西至浜,传说与西施相关。桥柱两面各有楹联:一副是“西接彩虹云蒸霞蔚,东连德义璧合珠联”,另一副为:“何须司马方题柱,但遇留侯便授书”。



↓ 这些桥应是改造时复建的,但尽量采用了收集来的古桥石材部件。




↓ 路仲四面环水,南北走向的路仲港(又称渟溪港)将其分成东西两区域,其间又有数条东西向小河。河边有驳岸,许多店铺、房屋临水而筑,住家枕河而居,有的还备有河埠。






↓ 钱君陶祖居
钱君陶(1907-1998年)是近代集装帧、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于一体的名家。生于桐乡屠甸,祖籍海宁路仲,两处都算是他的故乡。钱老生前把大量收藏物品捐赠给海宁钱君陶艺术研究馆,逝世前遗嘱安葬在海宁硖石。

↓ 管氏家族的惠长厅
建于道光年间,是海宁市保存最完整的厅堂,现存三进,有精细雕刻的翻杆门楼,砖瓦都还是当年的原貌。厅中最后一进的已封闭门上的“澹泊明志”砖雕,成了古镇的一张名片。管式一族人才辈出,仅清代就出进士举人十余人。













↓ 老人说:镇上年纪大的人也不多了,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只有六七个。

↓ 这个老婆婆或许是太孤单,看见我们在门外探望,主动走出来和我们搭讪。墙上挂着“社区近邻帮帮团”的牌子,上面有联系团员的名字。

↓ 有人出去,也有人回来。这家主人从海宁退休回来养老,投资上百万修了这栋两层楼的别墅。女主人热情邀请我们到她家参观,她说这里空气好,没有新冠,自己种菜,买东西有快递。

如果想看原生态的古镇,路仲是个最好的标本;如果要看路仲还要趁早,因为它正在衰败并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