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观展(2)——玉器馆1

标签:
上海博物馆玉器 |
分类: 博物观展 |

↑ 战国·双首龙
每次到上海,只要逗留的时间较长,都要到上海博物馆打卡。原来主要是看名气更大的青铜馆和雕塑馆,其实,上博的玉器馆也非常不错,展品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各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藏品。9月10日再访上海博物馆,重点观看了玉器馆和“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
为了拍好玉器,我还专门带上了单反相机。据说玉器馆采用了光导纤维照明,能更好展现古玉的晶莹润泽。展馆光线虽然柔和,但亮度太低,拍照不易,将ISO调到了6400,有些还是拍虚了。反而苹果11的表现不错,对焦容易,色彩还原准确,清晰度也可以接受——毕竟只是在手机、电脑上传播。这个帖子用的还是手机照片,至于单反拍摄的,就藏在硬盘中,恐再难见天日。
↓ 崧泽文化·璜

↓ 良渚文化·神像飞鸟纹琮


↓ 战国·交龙

↓ 石家河文化·神人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人一般是人首形状,而这件神人非常完整,晶莹剔透,工艺高超,是海内外同类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是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 石家河文化·神人首

↓ 红山文化·龙

↓ 龙山文化·三牙璧

↓ 石家河文化·鹰攫人首佩

↓ 商代晚期·嵌绿松石铜内戈

↓ 商代晚期·戚
戚是一种仪仗器,两侧有齿牙,中间穿孔用来缚扎执柄,功能与斧类似,古诗有“刑天舞干戚”。

↓西周中期·龙纹环形戚

↓商代晚期·兽面纹戚

↓ 西周晚期·幎目缀玉
俗称“玉覆面”, 先在死者脸上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到汉代逐渐演变成了玉衣。

↓战国·勾连云纹韘
韘是扳指,古人射箭时为了保护大拇指,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

↓西晋·蟠龙环

↓西汉·献食人
玉人手捧类似于豆的器物,作献食状。丧葬用玉,为墓主祈福延寿用。

↓东汉·蝉形琀
蝉在古代是一种很流行的葬玉,置于逝者口内,象征逝者能再生复活。

↓东汉·四灵纹胜
用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灵”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寓辟邪压胜,避除不详之意。

↓唐·飞天

↓金·“春水”饰
所谓春水就是春季到湖边围猎天鹅与大雁,这件春水玉雕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现海东青的形象,这种玉器称之为巧色玉器。

↓金·葡萄纹饰
运用了玉表面的黄色表皮来做成一件巧色玉雕,表现葡萄成熟以后枝叶发黄的情景。

↓清乾隆·三螭纹觚
仿制青铜器造型,采用了一块和田玉中十分珍贵的黄玉。在觚的底部有“乾隆年制”款,说明它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当时也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御用物。

↓元·乌龟吐云玛瑙带饰

↓明·鱼龙饰

↓清·龙首螭纹翡翠带钩

↓清·牺尊
造型模仿青铜牺尊样式。

↓明·兽面蕉叶纹耳杯
仿制青铜器,纹饰细腻、繁缛。

↓清·蟠螭纹翡翠洗

↓清乾隆·嵌宝八角盒
用金丝镶嵌了轮廓,里面又镶嵌了红宝石和绿宝石,呈现西域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