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2017-05-01 21:21:23)
标签:

荆紫关

山陕会馆

平浪宫

分类: 游遍神州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95日,从内乡出发,专门绕道前往三省交界的荆紫关。 荆紫关位于南阳市淅川县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的结合部。《禹贡》记载:荆紫关“西接秦川,南通鄂渚”,自古水陆并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荆紫关紧靠丹江,古时的丹江,江宽水急,航运繁忙,由丹江可入汉水、进长江,与全国贯通相联,南方货物逆江而上,陕豫特产顺江而下。明清时期南北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商业十分繁荣,有“小上海”之称。“朝秦暮楚”、“秦风楚韵”反映了荆紫关的独特地位。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白浪街,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三省界碑原为一块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荆紫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边陲,脊倚群山,面临丹江。关门为砖石结构,跨街而立,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好多人误以为是紫荆关。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镇守此地,取地名为荆子口,历代演变至清朝时称荆子关。民国时,因荆花为紫色,象征吉祥,把关名改为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荆紫关古街道沿丹江东岸分布,呈南北条状带走向,长约5华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街道,两侧数百间木板门面店铺,大都是清代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房屋间有一堵封火硬山墙,高低错落,相互重叠。古街至今还保存着陕山会馆、禹王宫、江西馆、平浪宫等典型建筑。2001年,“明清一条街”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平浪宫由左右钟、鼓楼衬托着中间的大门楼,巍峨耸立,造型优美,始建于清代,当时荆紫关码头处于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的场所。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禹皇宫又名湖广会馆,清代建筑,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山陕会馆顾名思义是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会馆,山西晋商古今闻名,但陕西商人名气不是太大,不知为何能与天下闻名的晋商平起平坐。山陕会馆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93日,我们在社旗县赊店古镇看到的山陕会馆规模更大,也更宏伟、堂皇。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最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东向西,面临丹江,占地4000余平方米,现存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楼(中殿)、后殿等建筑。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风过鄂豫边(6)——荆紫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