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过无痕7806
风过无痕780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190
  • 关注人气: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雨中的回家路

(2011-06-21 22:58:13)
标签:

武汉

暴雨

堵车

杂谈

分类: 行走江城

    七个半小时!

    用这些时间,乘飞机,可以到欧洲;乘高铁,从武汉到广州可以坐个来回。

    但在上周六武汉的大雨中,这是我开车从武昌的水果湖回到汉口青年路家里所用的时间。这段路程只有14公里,如果不堵车,只需要大约30分钟。

    6月18日下午2:30,从水果湖亲友家回汉口。出门时,雨虽然较大,路上也有些渍水,但跑得也还顺当,不一会儿便经洪山广场走民主路,来到了小东门。此时的小东门已经有些堵车,慢慢挪到小东门铁桥下,原来有一大片积水,使一些车辆踯躅不前。停车观察了一会,看到几辆富康车都淌水而过,俺也鼓足勇气,冲了过去。车辆激起的波浪如快艇在湖面驶过,俺还在后悔:可惜没有带上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景象。

    经大东门上长江大桥,一路畅通无阻,暗自猜疑,桥上的车不多,可能大家都猫在家里躲雨吧。

    来到武胜路高架桥的上桥处时,感到不妙了。远远看去,高架桥上一些车辆违章调头、下桥左拐往高架桥下走了,估计是桥上不通。俺也跟着从高架桥下走,这里离家里只有不到5公里了。

    高架桥下,车流较大,但还走得动。来到武胜路时,本应通过十字路口,继续前行。但前面似乎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临时决定左转上中山大道,经宝丰路、建设大道回家,这样虽然多走几公里,但可避开汉口最大的堵点——航空路。

    中山大道、宝丰路走的都很畅快,正在为我们成功绕过了堵点而窃喜时,杯具发生了:建设大道堵得一塌糊涂,半个小时,挪动了不到200米。此时,我们第二次变更路线:调头走建设大道,经汉西路、发展大道回家。

    没想到的是,建设大道石材市场的低洼处,已成河流,一些大车也徘徊不前。此时,我们只好跟着前面的车辆向建设大道左侧的便道上驶去。由于是逆行,对面也不断有车过来,走走停停、挤挤擦擦,在一处稍微宽敞的地方,被一个貌似管理人员的人拦下,告知不能再逆行向前,前面已被过来的车堵死了,必须在此调头。此时已是5点,前面正是醉香隆酒楼,不如干脆在此吃饭,等吃完饭,路也该通了。醉香隆前的马路俨然成了河流,一些大车驶过有乘风破浪的感觉,俺还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下车后,才发现车头上的车牌没有了,估计是在小东门淌水时被冲掉的。

    吃完饭,从来路返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来到宝丰路、建设大道路口时,车流和我们一个多小时前来时一样,仍然是一动不动。

此时我们第三次变更路线,调头再走建设大道,从建材市场右侧的便道上绕过已经成河的积水,在金太阳装饰城右拐走汉西路、常青路、中央商务区的淮海路回家。汉西路好走,但发展大道依然还是堵车,此时已再没有其它的路可选择了,只有随着车流一点一点往前挪动。好不容易移到了中央商务区的入口,宽敞、平坦的淮海路就在眼前,三、四公里的路,50码的车速,几分钟就可到家了。

    又是一个万万没有想到:去年刚刚通车的中央商务区的主干道竟然也是坑坑洼洼、渍水严重。壮着胆子闯过了第一个渍水区,接着又是一片更深的积水。停车观察,有的小车闯过去了,有的则在水中抛锚,车上的人下水推车,而闯过去的车子挤成一堆,前面似乎还有更深的积水。一些堵在这里的“麻木”说,前面的水大约齐腰深。

    隔着两滩积水,所住的小区已遥遥在望,但是“可望而不可及”。此时天色已晚,何去何从真是个难题。从这里可以步行回家了,但车子放在这里又有些担心;渍水不知何时可退,不如干脆找个招待所住下。淌水去找招待所的太太回来告知,附近有两个酒店,一个有床位,但没有车位;一个在路的那边,没有过去询问。

    一番犹豫后,决定先回撤,出中央商务区,走上大道再看,如果实在不行,再找酒店住宿。大约在晚上8点,从中央商务区出来,右转上发展大道,汇入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此时已经没有回头路,不过也彻底死了心,大不了今晚在路上过夜,反正前后左右都有车相伴。

    随着积水逐渐消退,车辆一点一点往前挪动。从发展大道右转上常青路,再右转上青年路,小心翼翼淌过两处比较深的渍水,终于在晚上十点回到了家。最后这大约3公里的路,走了整整2个小时。

    回到家里,停水、停气,电视也没有信号,但有电、有网络,一楼有水。已经够满足了!

    事后才知道,我们小区门口的青年路在下午就彻底堵死了,难怪左冲右突,从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无法进入青年路。

    周一上班看报纸,说是武汉遇到12年来最大的暴雨,城市交通几近瘫痪。雨太大、太急固然是客观原因,但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问题也不少。

    武汉据说要建世界第三高楼了,武汉市民也因有全市有5000多个工地同时施工,将现任市委书记戏称为“满城挖”,但政府对城市的基础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作为雨水较多、较集中的武汉,其防渍水的标准,竟然是按每年一遇而设定的,难怪一下大雨就闹渍水,江城变“水城”了。

    下午2:30我们从武昌出发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大堵车,如果及时发布严重堵点的消息(比如用短信),我们就会呆在武昌,即使过了汉口,也会找个地方老老实实呆着,不至于在街头到处乱窜而添堵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应该不少。而我们的交通广播台,在全城大堵车的非常时期,竟然还按部就班的每半小时简短地播报一次交通情况,其它时间依然是大段大段的广告和音乐。

    最不可思议的是,号称“华中之中、武汉之心”的中央商务区刚刚修成的主要大道,竟然是坑坑洼洼、多处渍水。要知道这条大道是在本来就非常平坦的王家墩机场上建成的啊,原来的机场是否会渍水姑且不论,但一条3公里的马路,你修成大致平坦的不应是难事吧,怎么会是起伏不定、高高低低呢?根据积水深度估计,路面高低的误差至少在30公分以上,要知道这可是未来武汉的客厅和脸面呀。联想到建成十年,维修20多次的白沙洲长江大桥,市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父母官们的注意了。

    非常遗憾的是,周六到武昌是为了看病,没有带上平时都随身携带的G11,只有用文字记录下雨中寻路回家的经历和感受,为2011年的这场暴雨留下自己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