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背后的历史真相

(2011-07-11 00:09:09)
标签:

杂谈

                                  龙门石窟背后的历史真相

                                      文/赵健伟

                              (此文已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尊尊禅定静坐的石雕佛像,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巍然屹立。虽历经沧海桑田,却仍默守于精神之涅磐。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那一尊尊庄严肃穆、雍容大度的造像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历史之迷雾和真相呢?     

    2006年,本人应邀为龙门石窟写一部电视专题片,在与导演共同商议后决定:要以审视的眼光,深度挖掘其形成背后的历史真义。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史书。不料,经过数月研读之后我苦涩地发现:在那些静默超然之佛像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骇人听闻的俗妄之念。而当我再一次来到龙门石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面对着无数大大小小的佛像,一种莫名的悲哀和怜悯油然而生……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仅战事频发厮杀惨烈,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暴君集中出现的时期。台湾作家柏杨就曾说过:“公元五世纪是中国的暴君世纪”。战争之恐惧和暴君所带来的政治恐怖使得当时的社会几乎到了“白骨蔽于原、千里无鸡鸣”的地步。

    现实世界的无望必然导致人们对来世的期望,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佛教——作为精神生命的避难所以及对未来极乐世界之向往,在那个血溅天下的年代开始成为百姓们惟一可以逃避现世的灵魂依托。而当时统治阶级对佛事的推崇则更多是出于“借佛治道”的政治用意。

    龙门石窟,正是开凿于那个年代。

    公元499年,在“龙门第一窟”——古阳洞开凿的六年后,孝文帝驾崩了。他的儿子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为了纪念父亲孝文帝,宣武帝于公元500年开始开凿宾阳洞,工程历时24年。宾阳中洞可谓是整个龙门石窟的经典之作。窟中雕刻之精美、造像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宾阳洞分为中、南、北三洞,除了宾阳中洞最终得以完成之外,其余两洞均由于政治动荡之故而被迫停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停工的呢?

    这其中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我们知道,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而建造的;宾阳南洞则是为了当时的皇太后文昭而建造的;而宾阳北洞则是为宣武帝本人建造的。后两个洞原本是可以圆满完成的。但此时出现了一个女人,名叫胡承华,这个后来被称之为胡太后的女子进宫时才十四岁。此女纤丽妩媚、举止乖巧且颇有心计。不久她便击溃了高太后的防线,投入了宣武帝的怀抱。随后她就为宣武帝生下一个儿子。于是,北魏的历史开始摇晃起来。

    据史料记载,胡太后与当时负责建造宾阳洞的宦官刘腾后来因权力内讧而反目为仇。于是有人说,胡太后害死了刘腾,宾阳洞也就因此搁浅了。也有人认为,宣武帝死后,年仅5岁的孝明帝继位,而实际的掌权人是胡太后。既然已经时过境迁,因此对为了纪念宣武帝和文昭皇后而营建的宾阳南、北洞,胡太后自然不会再感兴趣,于是宾阳洞的中途停工是必然的。

    那么,宾阳南、北洞后来是怎么完成的呢?又是谁指示完成的呢?这个故事说起来同样耐人寻味。

    时间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小儿子李泰为了与其长兄承乾争夺王位,挖空心思以博得唐太宗的欢心。公元636年皇太后死了,李世民悲痛欲绝。李泰觉得时机来了,于是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孝道”,他向父亲李世民提议在龙门石窟中为母亲凿龛造像。李世民果然大喜。于是李泰来到龙门石窟中兜了一圈,发现宾阳洞尚未完工,这可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好机会。于是在李泰的督导下,宾阳南、北洞就这样匆匆完成了。且不说宾阳南、北洞与宾阳中洞相比无论从哪方面都难以相提并论,更让人可气的是,这位居功自傲的李泰欺世盗名地磨平了原来的碑文,重新刻上了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碑文。

    可怜哪!那些默默无声的佛像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一切吗?你们“觉悟”到了人世间的苦难而断惑禅定、离苦得乐。然而营造你们的那些俗人竟是如此心怀鬼胎。宾阳南、北洞的开凿、停工和再完工居然牵扯到的都是这么些以“小人之心度菩萨之腹”的伪佛徒。这真是佛道的悲哀啊!

    说完了宾阳洞,再说说摩崖三佛像龛。

    从唐朝开始,龙门石窟的工事日益扩大,而佛教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而这一切也是与一位女人的出现不无关系,此人就是武则天。

    有人说,从龙门石窟许多唐代的造像中,人们可以窥见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此话不假,比如,摩崖三佛像龛就隐藏着武则天别有用心的政治企图。

    此龛依然是典型的三世佛造像,即中间是主佛像,两边是菩萨。但请注意了,历史的玄机就出现在这里:请看原本在中间位置的主佛突然换了主角,他已经不是释迦牟尼了,而换了另一尊佛,他是弥勒佛。为什么要换成弥勒佛呢?

    在佛学中,佛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释迦牟尼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通俗的说法就是弥勒佛是释迦牟尼未来的接班人。但是这个未来佛为什么在这里迫不及待地坐上了现世主佛的位置呢?

我们知道,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继位。但这个软弱无力的皇帝基本上苟活在武则天的羽翼和淫威之下。后来高宗上朝已成摆设,在朝议之时唱主角的已俨然变成了武则天。因此朝臣们称高宗和武则天为“二圣”,而皇帝陛下也不仅是指唐高宗而是“二圣”皆可共用。

    然而,武则天的政治野心是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于是她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各种舆论为一个女人的帝王之梦做铺垫。反映在龙门石窟中的则是以佛教的形式,为自己的女皇之梦鸣锣开道。其具体方式之一就是用弥勒佛取代释迦牟尼佛成为主佛。武则天欲以通过主佛替代的方式,向广大的佛徒昭示:弥勒的修业期已满,即将下凡人间取代释迦牟尼主宰这个世界。

    看哪!这个提前降世的、端坐于主佛位置上宽厚仁慈的弥勒佛哪里知道,在众多朝拜者虔诚地仰视和跪拜下,隐藏着的却是武则天迫不及待的女皇之梦!阿弥陀佛……

    哲学家康德在论述宗教本质时曾这样写到:“凡是人为了上帝喜悦,认为除了善的生活方式之外,还能够做的其他事情,都纯粹是宗教妄想和对上帝的伪事奉。”

    无论人们怎么评价武则天,但对自称是一个虔诚佛教徒的武则天来说,她在龙门石窟中所做的种种“宗教妄想”和对“佛”的伪事奉,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当我们徜徉于龙门石窟,在品味着视觉艺术盛宴、体会着佛教精神之同时,也不妨细细回味和思考一下,在中国历史的表象背后,有多少清白曾被染色、有多少真相曾被蛊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