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蔷薇泡末 |
(一)
说不清什么感觉,只是一味忙碌。来年来了,去年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荒废着,有种肆意挥霍的快感。整个人埋进所谓的“生活”,偶然清醒,就谈寂寞、谈艺术,摆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又发现自己确实无聊。于是只好跳回原来的套子里,继续雕刻媚俗的面具。
另类是另一种媚俗。
可笑的是自己恰恰站在边缘,说不清是传统的媚俗,还是另类的媚俗或前卫的媚俗。或者兼而有之?你放肆地谈欲望,我尽情地说距离。满足于字符的游戏中,舞文弄墨,论诗说文,低吟浅唱。就在灵感突现、大脑疯狂转动之时,肉体却疲惫不堪、拒绝合作 —— 瞧,这就是真真正正的距离。
我自己也很鄙视那些有意超前的什么前卫思想。无意中却发现,信奉传统的自己原来竟被列入了超前之列,成为吸收各色人种混合口水的怪物。久而久之,习惯了听别人的议论,更有种说不出奇妙的被鉴赏的趣味。
边缘人,半死不活地死揽住边缘意识,撑下去。
很奇怪么?自己觉得自己正常罢了。很多人就是觉得只有自己才正常,别人一定奇形怪状乃至变态。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抵制着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他们害怕被理解,他们害怕被否定。理解意味着下一步的否定,否定又意味着什么?不管,反正他们习惯性地害怕着。每个人都在害怕着什么,却又期待着害怕背后也许会有一点点与众不同的奇迹。
人的好奇心无穷无尽。
对于某些人的好奇心,君子鄙之为俗人的无聊话题。那么,君子们的鄙薄与自负,在俗人眼中,在别的“君子”眼中,是否又是另一种自命清高的庸俗游戏呢?
钻进牛角尖的算另类,吊在边缘上的亦另类,特别媚俗的更是另类……只有见风使舵、毫无个性的才是正派正统?
超另类,或者极端异类 —— 当我文至此处,恐怕已被归类学家们归入此列了—— 又是什么?我一直走的是阳光大道,“泯然众人”;也许这样的平凡,偶尔一旦即兴发挥,或吟或笑,或乐或画,或写或唱,足以使非另类的主流家们侧目而视也。
(二)
艺术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应。无论音乐,绘画,文学……,都有种奇特的息息相关的“电力”所在。这个世界没有另类,只有感觉,你感觉不到、却又必须去感觉的感觉。
美妙的一刻不在于看到感觉的刹那,却在于漫长无穷无尽的感觉过程。我也许永远不懂音乐,不懂文学,不懂艺术之为何物,但我去感觉了,我的感觉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到的,也是我独有的艺术感觉过程。
例如说,我的音乐感知过程。
什么是音乐?一种唤起灵魂深处某种意识的潜存在。她的晦涩隐忍于平凡的装饰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只是人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转向思想感情的一种立场。
在一种意识里,我们选择了又一种表达方式。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而非艰深的外语。她的实验性质反映出人类精神在另一个深层领域中的呼吁。
于是我听音乐。
在听之前我决不会做出上面那两段费劲的枯燥乏味的文字说明来。那几句话又臭又长,如果在没有接触音乐之前先给我这些废话欣赏,我肯定堵着耳朵捏着鼻子落荒而逃。
我去听音乐,是因为我在某个不合时宜的心境里徘徊时,我听到了。我忽然感到那个奇怪的声音好象就是我本人的魂儿在飘,于是在肚子里咒骂了一句TMD之后我便开始去找那个东西。找到之后感觉不错,却又意犹未尽,于是在一连串的咒骂之后我开始花钱去找更多类似的东西。收集了一大堆诸如贝多芬、平克弗罗伊德之类的商品之后,便开始感觉胸闷、嗓子发涩、心跳加速,当然跑去质问那个和我进行商品交换的家伙,他便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你需要实践和创作。
在这样的诱惑下,我便开始花更多的钱和时间去找可以让我实践的东西,在某个时刻,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蠢蠢欲动,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一连串显然还算流畅的奇形怪状的符号便跃然纸上。你便会怀疑这些东西是否有诈,接着尝试练习用自己的声带、动用别人的资源和所谓音乐仪器发表了对这些符号的意见,还未肯定自己的感觉之时,居然看见旁边的人流泪动容了。
于是我便被称为民谣作者了。瞧,这就是我的音乐领悟过程。接着,我便归纳出那两段又臭又长的结论。看结论的人们的表情都有点奇怪,但俨然好象都明白,都懂,都清楚,因为他们都在点头,沉思着。
显然他们很欣赏我的结论,于是我便有机会参加某个专题会议,据说与会者都是深不可测的地下艺术家——那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便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便与艺术有缘了。下一步,便是以地下艺术家的身份,向人们大谈音乐与艺术,谈感觉,装另类,扮高深,一切不过如此。搞艺术,真简单啊,不懂的时候,我便装出懂的样子来,于是也就渐渐懂了。
(三)
文学与音乐都象鸦片,虽然我没尝过鸦片,但据说就是现在的这种症状。别爱上她们,玩玩就退,否则会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幸与不幸都分不清了。
所以我不会说我“有幸”或者“不幸”结识了这两样东西,因为我分不清嘛。也许是因为两者兼而将我虏下,所以我成了个不伦不类的边缘人,居然写起诗来。而且诗不诗,歌不歌的,怪异的很。我担忧之余,便去查看所有关于诗人的事迹,然后发现自己还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在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精神鼓励下,我决定勇往直前,义务为诗歌文化而劳动一番。
诗人与作家不同。作家是厉害,“坐”着大笔一挥,便能让一群评论家们上跳下窜、或骂或赏、争论不休。诗人好象很尴尬,仿佛这种奇怪的动物,只属于唐宋那些浪漫的故纸堆。我们写诗,有时侯连自己也不甚明白,一问三不知,当然要被人侧目而视,“真是农民”啊。
我喜欢农民这个词。也许在冒充诗人的时候,农民这个单词可以带给我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灵魂,发表出诸如“采菊东篱下”之类的名句。但现在推窗见高楼,举头望孤城,更可凭着农民意识的空前高涨,在环境污染上大做歪诗,愈说愈激动。
但又忍不住想,发展下去,诗人的帽子可以确保不掉吗?不如去做歌星更为实在?类似国外某些巨星,号称“音乐天才、游吟诗人”,虽继承了中国“文人相轻”的传统美德,我还是羡慕他们的很。为了证实一下自己,跑到网上去流浪。这种流浪,远比现实中的流浪舒适、省钱。更何况,在网上游荡,可以时而俊男,时而美女,时而恐龙,时而老鼠,不必负担原形毕露时的责任。
伪诗人的网页只做了一半,更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青年的软弱与惰性。超出预算的是,居然也有人捧场,这在真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 做名人,要有人捧,有钱花,有权使,有群人前后打点,才有点资格考虑考虑。我没有这资格,却有着自由发挥的想象力。
只要能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与名誉欲望,假诗人完全可以源源不断炮制恶心的诗歌,并且开始粗制滥造爱情小说,卖弄“才情”。
有一天自我欣赏之时,忽然领略到商业实践的真理。只要有某种驱动力,灵感竟可泛滥成灾,制造廉价的文字系列,走向粗放式集约型经营道路。我已经没有资格自称具有农民气质的另类了—— 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无病呻吟已经病入膏肓,恶心已经不能成为理由。这是虚伪的代价。我不过是一个顺应潮流号称另类、逢迎拍马的媚俗者而已。
如果有一天,看见我在街头徘徊,说什么我是另类我怕谁的时候,别用那种眼光看我,它不过是只死死揽住农民伯伯的菜叶,会哼哼叫唤的毛毛虫而已。
说不清什么感觉,只是一味忙碌。来年来了,去年去了,就这样一天天荒废着,有种肆意挥霍的快感。整个人埋进所谓的“生活”,偶然清醒,就谈寂寞、谈艺术,摆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又发现自己确实无聊。于是只好跳回原来的套子里,继续雕刻媚俗的面具。
另类是另一种媚俗。
可笑的是自己恰恰站在边缘,说不清是传统的媚俗,还是另类的媚俗或前卫的媚俗。或者兼而有之?你放肆地谈欲望,我尽情地说距离。满足于字符的游戏中,舞文弄墨,论诗说文,低吟浅唱。就在灵感突现、大脑疯狂转动之时,肉体却疲惫不堪、拒绝合作 —— 瞧,这就是真真正正的距离。
我自己也很鄙视那些有意超前的什么前卫思想。无意中却发现,信奉传统的自己原来竟被列入了超前之列,成为吸收各色人种混合口水的怪物。久而久之,习惯了听别人的议论,更有种说不出奇妙的被鉴赏的趣味。
边缘人,半死不活地死揽住边缘意识,撑下去。
很奇怪么?自己觉得自己正常罢了。很多人就是觉得只有自己才正常,别人一定奇形怪状乃至变态。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抵制着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他们害怕被理解,他们害怕被否定。理解意味着下一步的否定,否定又意味着什么?不管,反正他们习惯性地害怕着。每个人都在害怕着什么,却又期待着害怕背后也许会有一点点与众不同的奇迹。
人的好奇心无穷无尽。
对于某些人的好奇心,君子鄙之为俗人的无聊话题。那么,君子们的鄙薄与自负,在俗人眼中,在别的“君子”眼中,是否又是另一种自命清高的庸俗游戏呢?
钻进牛角尖的算另类,吊在边缘上的亦另类,特别媚俗的更是另类……只有见风使舵、毫无个性的才是正派正统?
超另类,或者极端异类 —— 当我文至此处,恐怕已被归类学家们归入此列了—— 又是什么?我一直走的是阳光大道,“泯然众人”;也许这样的平凡,偶尔一旦即兴发挥,或吟或笑,或乐或画,或写或唱,足以使非另类的主流家们侧目而视也。
(二)
艺术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应。无论音乐,绘画,文学……,都有种奇特的息息相关的“电力”所在。这个世界没有另类,只有感觉,你感觉不到、却又必须去感觉的感觉。
美妙的一刻不在于看到感觉的刹那,却在于漫长无穷无尽的感觉过程。我也许永远不懂音乐,不懂文学,不懂艺术之为何物,但我去感觉了,我的感觉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到的,也是我独有的艺术感觉过程。
例如说,我的音乐感知过程。
什么是音乐?一种唤起灵魂深处某种意识的潜存在。她的晦涩隐忍于平凡的装饰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只是人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转向思想感情的一种立场。
在一种意识里,我们选择了又一种表达方式。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而非艰深的外语。她的实验性质反映出人类精神在另一个深层领域中的呼吁。
于是我听音乐。
在听之前我决不会做出上面那两段费劲的枯燥乏味的文字说明来。那几句话又臭又长,如果在没有接触音乐之前先给我这些废话欣赏,我肯定堵着耳朵捏着鼻子落荒而逃。
我去听音乐,是因为我在某个不合时宜的心境里徘徊时,我听到了。我忽然感到那个奇怪的声音好象就是我本人的魂儿在飘,于是在肚子里咒骂了一句TMD之后我便开始去找那个东西。找到之后感觉不错,却又意犹未尽,于是在一连串的咒骂之后我开始花钱去找更多类似的东西。收集了一大堆诸如贝多芬、平克弗罗伊德之类的商品之后,便开始感觉胸闷、嗓子发涩、心跳加速,当然跑去质问那个和我进行商品交换的家伙,他便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你需要实践和创作。
在这样的诱惑下,我便开始花更多的钱和时间去找可以让我实践的东西,在某个时刻,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蠢蠢欲动,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一连串显然还算流畅的奇形怪状的符号便跃然纸上。你便会怀疑这些东西是否有诈,接着尝试练习用自己的声带、动用别人的资源和所谓音乐仪器发表了对这些符号的意见,还未肯定自己的感觉之时,居然看见旁边的人流泪动容了。
于是我便被称为民谣作者了。瞧,这就是我的音乐领悟过程。接着,我便归纳出那两段又臭又长的结论。看结论的人们的表情都有点奇怪,但俨然好象都明白,都懂,都清楚,因为他们都在点头,沉思着。
显然他们很欣赏我的结论,于是我便有机会参加某个专题会议,据说与会者都是深不可测的地下艺术家——那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便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便与艺术有缘了。下一步,便是以地下艺术家的身份,向人们大谈音乐与艺术,谈感觉,装另类,扮高深,一切不过如此。搞艺术,真简单啊,不懂的时候,我便装出懂的样子来,于是也就渐渐懂了。
(三)
文学与音乐都象鸦片,虽然我没尝过鸦片,但据说就是现在的这种症状。别爱上她们,玩玩就退,否则会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幸与不幸都分不清了。
所以我不会说我“有幸”或者“不幸”结识了这两样东西,因为我分不清嘛。也许是因为两者兼而将我虏下,所以我成了个不伦不类的边缘人,居然写起诗来。而且诗不诗,歌不歌的,怪异的很。我担忧之余,便去查看所有关于诗人的事迹,然后发现自己还不是最倒霉的那一个,在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精神鼓励下,我决定勇往直前,义务为诗歌文化而劳动一番。
诗人与作家不同。作家是厉害,“坐”着大笔一挥,便能让一群评论家们上跳下窜、或骂或赏、争论不休。诗人好象很尴尬,仿佛这种奇怪的动物,只属于唐宋那些浪漫的故纸堆。我们写诗,有时侯连自己也不甚明白,一问三不知,当然要被人侧目而视,“真是农民”啊。
我喜欢农民这个词。也许在冒充诗人的时候,农民这个单词可以带给我一点浪漫主义色彩的灵魂,发表出诸如“采菊东篱下”之类的名句。但现在推窗见高楼,举头望孤城,更可凭着农民意识的空前高涨,在环境污染上大做歪诗,愈说愈激动。
但又忍不住想,发展下去,诗人的帽子可以确保不掉吗?不如去做歌星更为实在?类似国外某些巨星,号称“音乐天才、游吟诗人”,虽继承了中国“文人相轻”的传统美德,我还是羡慕他们的很。为了证实一下自己,跑到网上去流浪。这种流浪,远比现实中的流浪舒适、省钱。更何况,在网上游荡,可以时而俊男,时而美女,时而恐龙,时而老鼠,不必负担原形毕露时的责任。
伪诗人的网页只做了一半,更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青年的软弱与惰性。超出预算的是,居然也有人捧场,这在真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 做名人,要有人捧,有钱花,有权使,有群人前后打点,才有点资格考虑考虑。我没有这资格,却有着自由发挥的想象力。
只要能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与名誉欲望,假诗人完全可以源源不断炮制恶心的诗歌,并且开始粗制滥造爱情小说,卖弄“才情”。
有一天自我欣赏之时,忽然领略到商业实践的真理。只要有某种驱动力,灵感竟可泛滥成灾,制造廉价的文字系列,走向粗放式集约型经营道路。我已经没有资格自称具有农民气质的另类了—— 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无病呻吟已经病入膏肓,恶心已经不能成为理由。这是虚伪的代价。我不过是一个顺应潮流号称另类、逢迎拍马的媚俗者而已。
如果有一天,看见我在街头徘徊,说什么我是另类我怕谁的时候,别用那种眼光看我,它不过是只死死揽住农民伯伯的菜叶,会哼哼叫唤的毛毛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