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檐七檩歇山-图解7

(2016-10-29 12:52:38)

  上回装到五架梁和踩步金,按顺序继续这层的装配,首先出场的是老角梁。建筑的四角各一,榫卯形状为下十字交叉半圆槽梁处,与挑檐桁和正心桁配,上半圆单开槽留待配金桁,两正两反。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NW0yC1bd&690

     确定了踩步金的位置与形状后,老角梁的形状与安装无悬念,落下。

http://s4/mw690/001DkKsizy7AiO3j2Dh63&690

  老角梁服帖安在梁架上,上两张图看看细节。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NZtYct3d&690


  角梁后尾和踩步金梁配合整个直平面,这在实际中还有探讨余地,工匠可能会减小老角梁后尾某部分,以增强踩步金梁的梁头部分。(要我做设计也会有所修改)这种做法还待实物考证,由于是推测,就不表现了。

http://s2/mw690/001DkKsizy7AiOyyaydc1&690


   角梁就位,拿进老檐垫板(金垫板),十件。

http://s9/mw690/001DkKsizy7AiOArEA808&690

  落在老檐枋上,踩步金梁、五架梁上的导槽限制定位。

http://s13/mw690/001DkKsizy7AiObfvTm5c&690

 

  拿两张局部图。

http://s6/mw690/001DkKsizy7AiOF95M945&690

 

  就位后严丝合缝。

http://s7/mw690/001DkKsizy7AiOesjpYd6&690


  老檐垫板后是老檐桁。

http://s15/mw690/001DkKsizy7AiOgujcGae&690


  十件,相邻桁件头部作阴阳燕尾榫,为和梁的鼻子相配,下出平面。

http://s7/mw690/001DkKsizy7AiOdU5G696&690

  看看局部。

http://s5/mw690/001DkKsizy7AiOl5ARS04&690


  两端桁出头尺寸非常重要,要等在以后的装配上体现。

 http://s16/mw690/001DkKsizy7AiOnQgazdf&690


  老檐桁后装仔角梁,四件。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Ojsb7f7d&690

  仔角梁落在老角梁上,暗销连接(图中未表现),后尾作半圆斜槽,和老檐桁配。

http://s15/mw690/001DkKsizy7AiOrWIoube&690


  看看局部。

http://s6/mw690/001DkKsizy7AiOogb7T55&690


  即扣在老檐桁上,又依着踩步金梁。图中的仔角梁还没最后定型,装翼角檐椽时还得再上斧凿,那是后话。

http://s12/mw690/001DkKsizy7AiOuKEnV1b&690


  这层就装好了,给个全景轴侧图。

http://s8/mw690/001DkKsizy7AiOrmhb937&690


  写到这了,完成了这座歇山殿第一层举架的基本结构,再往上,由于缺侧立面图,举架的升高纯出于博主的推测,在这应先对照原图核定一下尺寸,好有个可信的基础;再者从斗拱装配起,尺寸还没介绍,应该找补回来。

  核对从正立面开始,建成模型与立面图实位。http://s5/mw690/001DkKsizy7AiP1gmW014&690


 

  虚化模型对应立面图。

http://s7/mw690/001DkKsizy7AiOwh4do06&690


  基本合适,拿进平面图与虚化模型。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OyWbb76d&690


  从俯视角度看,主要梁、桁基本重合到位,老角梁、仔角梁虽空间斜放,也差不多合体,唯有挑檐桁看着别扭,拿进模型实体合图看看:

http://s2/mw690/001DkKsizy7AiP82feN61&690
  从合图中可明显看出模型的尺寸小于图纸的尺寸,图纸中有挑檐桁尺寸,拿进截图:

http://s10/mw690/001DkKsizy7AiPbuWAFa9&690


 

  由于习惯,总爱用图的左下角,尺.寸在左上角,还得啰嗦一次。图中明确标识:挑檐桁0.80,正心桁1.00。什么意思呢,就是挑檐桁八寸,合256 mm,正心桁一尺,合320 mm。那模型作的是多少呢? 挑檐桁240mm,正心桁320mm,请记住这几个尺寸。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OGK10Vad&690

 

  模型数据的确定并非随意,建模时仿照原图中没有侧立面合正立面的剖视图,举架在高度上的尺寸只能从其他规矩定义上推断,还要和最后建成的连带瓦顶立面图符合,过程是繁杂的,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七檩歇山的第一举,也就是装到现在程度的挑檐桁到金桁的坡度是多少,这个在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中有图示,坡度在举架中的高度位置,这个位置是要和原图的立面瓦垄戗脊说的上话。请看梁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中的图示:

http://s1/mw690/001DkKsizy7AiOKuNe860&690


  博主模型是七檩,上图中七檩、九檩大式中第一举都是五举,就是水平跨度和升高的比是0.51。博主的七檩是大式,这样要按大式的规矩做,挑檐桁、正心桁与金桁(老檐桁)是在一条切线上的五举。这个图形中定义了第一举要延挑檐桁、正心桁上皮切线延伸至金桁。也可以说斗拱中挑檐桁、正心桁的上皮切线是五举的起始线。这就牵涉到斗拱中和这两个桁相配的尺寸规矩。见《清式营造则例》中的图解:

 http://s9/mw690/001DkKsizy7AiPkz1oY58&690

  上图是则例权衡表中相关三桁的规矩尺寸,这个规矩也带到了斗拱制作中。

http://s10/mw690/001DkKsizy7AiOVzBNv49&690


  则例版图中平身科侧立面,对挑檐桁3 斗口、正心桁4.5斗口予以确认。

http://s7/mw690/001DkKsizy7AiOSrEUK26&690


 

  则例版图柱头科侧立面,图中红圈里挑檐桁与正心桁顶高差的数据公式耐人寻味,这个数出来4.7了,如图中数据单位统一为斗口,那和6比,五举的误差差的多了点。其实即使是按两桁现在的斗口数值,五举的误差也差了点。空口说不明白,公式说太复杂,还是用图说话:

http://s16/mw690/001DkKsizy7AiPrSJZBbf&690


 

  把则例斗拱侧立面数据带到模型里说事。上图中,在仔角梁上用草图做了个直角三角形,底边为1000mm,立边为500mm,作为标准五举的参考。下面挑檐桁、正心桁带入则例数据:34.5斗口;在两桁圆上做切线,连接切线下端作直线,长度也选1000mm,作垂线连接斜边与直边成直角三角形。好,对比五举参考三角形,角度增加了2度多,对边成了550mm,也就是说,如按此规矩做就是五五举了。是不是权衡表参考值有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参考。还真有:

 http://s3/mw690/001DkKsizy7AiP6wbF8a2&690

 

 

 这是《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中的清式大木作权衡表,在这是44.5,取斗口值为4,按此数据再看看。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Pc35rT9d&690


  这回挑檐桁和正心桁形成的角度接近五举了,角度值和参考值差的也不多但五举不能光这么看,要加上金桁。

http://s14/mw690/001DkKsizy7AiP9Xyd78d&690

  按照规矩就差不多了,1.5毫米左右的过盈量在木匠眼里不是事。朋友们发现没有,这个规矩里有两处和模型原型则例图解中的数据合拍,正心桁和金桁,图中标注是一尺,正好合320mm,一处不合,挑檐桁0.80尺,256mm。如挑檐桁按图中0.80尺做又如何。

http://s6/mw690/001DkKsizy7AiPK9sMZ05&690


  还可以,和五举的误差不到0.1,角度误差不到半度,搭在挑檐桁和金桁上的檐椽会在正心桁上产生4.8毫米的间隙,这只是分毫之差。看来清式建筑举架第一举是重要的,当年梁先生和邵先生为了凑近五举,破了斗拱中两个桁件的权衡数值;另一可能就是数据是测绘所得。其实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明清建筑,第一举的坡度都差不多相似。顺便说下,潘先生《斗拱》一书中,清式斗拱的挑檐桁、正心桁数值分别是34斗口。

  博主作图有些强迫症,也可能是软件作图分毫不差,还保留三位小数的原因,挑檐桁没按原图规矩,斗口取3,合了梁先生则例权衡表的规矩,正心桁没按则例权衡表的规矩,按了图中的尺寸,选了4斗口,这样即合了五举,又合了原图。建模时,各种规矩有冲突,采用的是指向性强的数据和实物特征。权衡表、权衡,建造总是在权衡中进行,虚拟建造也如是。

  本来这回还想出点尺寸,一看要出的图和尺寸太多了,都搁在一回里太乱,想说明的事也给搅了,就到这吧,下回再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