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一年多,算了算,写了二十多篇有关明清式斗拱的博文,题目由图形详解、、到图解、、,这回叫探解了。
题目叫详解的差不多所有图形虽是新做的,但在做的时候图的形状、尺寸都有出处,有据有典可查。到了题目用图解,就加入了点个人的理解和推断。
现在开始清式廡殿的图形探解,其中的个人理解推断可能要更多些。这也有个缘故,你不可能在书中找到所有细节,不可能拆开建筑去测绘,但既然是用设计语言虚拟重建,又要有每一个细节的合理,就给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说法。在往后的博文中,出现个人推断结论时我尽可能给出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在看着书本建造宫殿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困惑,在以后的博文中也一并写出来,和网友探讨。
好,切入正题,从这个廡殿的底部开始,先说基座。http://s3/mw690/001DkKsizy7BqJvuNaia2&690
这是一个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一书中的‘九檩单檐廡殿’为蓝本做的基座。书中关于基础部分的具体介绍远比我做的模型要复杂的多,柏木地丁、小夯灰土、檐垛墩、金垛墩、方砖墁地等等。由于本文主要探解的是廡殿的大木结构,不是廡殿的施工设计复原,所以就简化了一些元素,我的廡殿是从地平以上开始建造的。
我还是先从简单的介绍开始。基座的前后左右是踏跺,这个九檩单檐制式廡殿的前后踏跺是‘连三踏跺’。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JxK6d846&690
基座两边的是单踏跺。
http://s15/mw690/001DkKsizy7BqJyMi9o8e&690
单踏跺的两边是垂带,中间是踏跺石。
http://s16/mw690/001DkKsizy7BqJ3WfTh5f&690
连三踏跺是四条垂带拢着三组踏跺石。传统建筑中的踏跺形式还有:抄手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等,根据建筑的大小制式不同而定。
http://s8/mw690/001DkKsizy6Xvcqmu7de7&690
上图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基座外沿的名称叫法,角上的叫埋头柱脚石,它的上边是好头石,基座周边上沿是阶条石,阶条石下边的叫陡板,垂带下边的叫象眼。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JBMqKqd6&690
基座上排列安放四十个柱顶石分出我们这个廡殿建筑的间隔、面阔和进深。
http://s12/mw690/001DkKsizy7BqJ00oGv0b&690
柱顶石,宋时称为柱础。图中柱顶石上的方孔叫海眼,是和柱子的管脚榫相配的,如是圆孔,则叫柱窝。柱础用海眼和柱窝的一般是规模较小的建筑。规模大、柱径粗大的不用海眼和管脚榫配合,一是好装配,而且结构的重量和墙体就可保证建筑的稳定了。我们这个规模的廡殿,柱础就不用海眼。http://s15/mw690/001DkKsizy7BqJIVETQ7e&690
拿进我们这个廡殿的第一根柱子,檐柱。
http://s8/mw690/001DkKsizy7BqJeeP7p67&690
这根是角上的,给个透视的看看大概的柱头形状。
http://s16/mw690/001DkKsizy7BqJlswntff&690
拿进第二根檐柱,这个是四边用的檐柱,柱头的榫卯开槽和角上的不同,给个透视的和实体的两张视图比较看看。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JUK6Kab6&690
柱头的榫卯开槽是干什么用的,现在先不介绍,随着宫殿的装配,拿进一个个的零部件,所有半榫、透榫都有归属。
在‘九檩单檐廡殿’中,檐柱柱头的形状就这两种。角上的四根檐柱是形状相同,但在与小额枋的透榫配合上有点小区别,同一边上的是一正一反。
我们这座廡殿的柱子从名称上说就两种,说了檐柱,为了有比较,让金柱也出场吧。http://s4/mw690/001DkKsizy7BqJu9jr5d3&690
金柱由于位置与装配关系的需要,角上与四边位置的柱在榫卯开槽上是有区别的。四边位置的金柱是同样的,角上的金柱与之配合的大木件要多于四边位置上的金柱,看上去要复杂些,给个透视的图形。
http://s6/mw690/001DkKsizy7BqJw8PC525&690
檐柱和金柱在‘九檩单檐廡殿’
中的柱网排列形式为下图。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Ju6cWG76&690
在我做的廡殿建筑的柱装配中,我省略了一个在传统大木柱装配的关键工艺——侧脚。
既然题目叫探解,在这就得说说侧脚。在传统的建筑中,为了建筑的稳定性,外圈的檐柱在安放时,要往外侧移出一定尺寸。清式建筑中,小式建筑的侧移是檐柱高的百分之一,大式建筑是檐柱高的千分之七。侧脚也叫掰升,我理解就是往外掰点,下图的柱顶圆实线表示位置不动,柱脚圆实线表示掰出后的位置。
http://s12/mw690/001DkKsizy7BqJCXkoP3b&690
把一角换上虚拟掰升后的三个檐柱看看,如柱顶石不动,就可清楚的看出移动量。
http://s2/mw690/001DkKsizy7BqJF9S7f41&690
给个俯视图。
http://s16/mw690/001DkKsizy7BqJAZI751f&690
给个未掰升的俯视图。
http://s12/mw690/001DkKsizy7BqJJbK7p5b&690
再看看虚实对比。
http://s7/mw690/001DkKsizy7BqJFO11Qd6&690
通过图示对比看到,千分之七的侧脚对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改变是明显的,图中的柱顶石是没有按侧脚安放的。
我觉得把侧脚规定为柱头尺寸位置不动,把柱脚往外掰,是为了柱头部分和各种枋件的结合尺寸更重要,尤其是平板枋上的斗拱组的攒挡的斗口是定数。但这种规定就意味着基座的柱网安排檐柱的柱顶石位置要反推。
http://s3/mw690/001DkKsizy7BqKmrblo22&690
我之所以在做图纸模型时没有采取侧脚,是由于对大木建筑的细节缺乏了解。掰升侧脚后产生了角度,四边位置的檐柱有0.4度,角上的檐柱有0.57度。见下图:
http://s4/mw690/001DkKsizy7BqJLnhRxd3&690
这角度虽说不算大,但用CAD作图,在榫卯配合上,不同的高度,加上檐柱的收分,角度的差别还是会带来有影响的几何形状与尺寸差别(加上柱子的收分就更明显,在后面的榫卯配合尺寸形状中就更好理解了)。用计算机作图即使不保留小数点,也是非常确切的。而我又不确定檐柱上与之配合的枋件是垂直于地平还是与檐柱的轴线平行,仅这一点,就无从下手在檐柱上画线开槽,不完全是怕麻烦才取消侧脚。实在是有点困惑。
好,这回就啰嗦到这吧,下回边装配边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