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001DkKsizy7Bo6cLHh7d9&690
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http://s11/mw690/001DkKsizy7Bo6nDxkS8a&690
http://s14/mw690/001DkKsizy7Bo6UsrBXfd&690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http://s3/mw690/001DkKsizy7Bo6mDUFYf2&690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http://s7/mw690/001DkKsizy7Bo74HPj8f6&690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http://s11/mw690/001DkKsizy7Bo6AWuNAaa&690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或谓之“肾拱”。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其长九十二分’。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http://s1/mw690/001DkKsizy7Bo6wbExa10&690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施于跳头。、、、其长七十二分’。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http://s12/mw690/001DkKsizy7Bo6Eidxpfb&690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http://s5/mw690/001DkKsizy7Bo7dhYpef4&690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http://s5/mw690/001DkKsizy7Bo6KMnGsc4&690
http://s2/mw690/001DkKsizy7Bo6EIBG1a1&690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施之于拱两头。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
“顺桁斗”。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http://s16/mw690/001DkKsizy7Bo7ju9dB4f&690
http://s10/mw690/001DkKsizy7Bo6GG1e179&690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交互斗”。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说到此为止,下回说第四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