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趣杂谈(26)-古代酒宴上的“浮”和“白”是什么意思?

标签:
酒文化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酒趣杂谈 |
http://s9/mw690/001DkEKIgy6ITxhgG48d8&690
在古代有关酒宴行酒的描写中,常会出现浮与白这两个字。什么浮一白、连浮三白、浮一大白等。在古代的饮酒诗中,也多次提到浮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光说一下浮。浮,即字,其本义有诚信、守规矩的意思,如“少公虽孚,宗卿未验”中的孚就是此义。由此而推之,不讲诚信,不守规矩就要受罚。这样孚(浮)又有了惩罚之义,在酒宴上输了,或不守酒规,就要受罚,亦即罚酒。《小尔雅》:“浮,罚也。”《札记·投壶》:“毋偝立,毋踰言,若是者浮。”
再说一下白。在古代,白有酒杯之意,或指用于罚洒的酒杯。因而举白就是举杯。《汉书》(卷100)上讲:“及赵、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而大白,则是大酒杯。当然,白这个字,只有在酒席上才指酒杯,平常的白字并无酒杯之义。
如果把浮与白连在一起,就是罚酒。浮一白,就是罚一杯酒,浮一大白则是罚一大杯酒。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讲了这样一件事:“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粱书·沈约传》也有“或升降有序,或浮白无箕”的记载。
由于罚酒,要罚满满的一大杯,所以后来又把饮满一大杯称为浮一大白。清人《虞初新志》;“一日(张)灵独坐读刘伶传。命童子进酒,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